北師大版八年級歷史上冊教學設計全冊1
〖教學重點〗
武昌起義和中華民國的成立。
〖教學難點〗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剛才同學們用起立的方式表達了對老師的敬意,如果現在來的不是我,而是,你們會用什么方式歡迎他?作個模擬動作?(學生鼓掌)但如果來的是一百年前的清朝皇帝,你們又會用什么方式歡迎?也做個模擬動作?(適當活躍氣氛)提出下列問題:
(1)對國家最高領導人兩種截然不同的歡迎方式說明中國人的觀念上有什么變化?(有了民主、平等的觀念)
(2)中國什么時候沒有了皇帝制度?什么時候廢除了三扣九拜之禮?又是什么時候從法律上確立了民主、平等的觀念?這都和歷史上的什么革命有關?
(學生回答后小結)對,正是辛亥革命,它推翻了中國的封建君主制,改變了中國人的許多觀念。辛亥革命是怎么一回事?他究竟給中國社會帶來了什么樣的變化?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8課辛亥革命。(板書課題)
一、 知識與建構:了解歷史發展的過程
投影本課知識結構
師生共同完成知識體系,強調知識體系中的重點內容。板書:
敲響了清王朝的喪鐘 辛亥革命 吹響了共和國的號角
推翻了封建專制制度 中華民國 確立了民主共和觀念
二、活動與探究:探索歷史發展的奧秘
(一)下面請看歷史劇《武昌起義》(邀請五位同學上來,并戴上標志)
旁白:(配合掛圖《武昌起義和各省獨立示意圖》)武漢三鎮一直是長江和中國南北交通的樞紐,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19xx年有許多帝國主義和中國資產階級在那里興辦的工廠,因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得較快。正是瞄準這個有利條件,中國同盟會決定在武漢積極準備起義,起義的主力軍是傾向革命的新軍,因為新軍中有五分之二以上的士兵參加了資產階級的革命團體,又有新式武器,有的營四分之三以上都是傾向革命的軍人。另外又恰巧10月一部分武漢軍隊被調到四川鎮壓保路運動。所以這時起義可謂“天時、地利、人和”三者兼俱也。
地點:新兵工程營;人物:反動排長、金兆龍、革命黨甲、革命黨乙
金兆龍:同志們!聽說咱們的總部被清軍包圍了,蔣總指揮通知我們今晚起義,大家快點準備吧!
革命軍甲:是啊!聽說軍事籌備員劉復基在赴刑場的路上還高呼:同胞們!大家起來革命呢!我們可不能坐以待斃!
旁白:這時反動排長及護兵進入
反動排長:你們深更半夜擦槍干什么?
金兆龍:預備不測!
旁白:反動排長大怒,上去抓住金兆龍
反動排長:你想造反嗎?
金兆龍:反就反!你能怎樣?
反動排長:上!把他給我抓起來!
旁白:護兵上前抓住金兆龍,金兆龍大喊道
金兆龍:再不動手,更待何時!
旁白:革命軍甲、乙用槍托猛擊反動排長和護兵的腦袋,反動排長和護兵抱頭逃竄,金兆龍等舉槍射擊
革命軍乙:走,先占領楚望臺軍械庫去!
旁白:這樣,武昌起義爆發了。湖廣總督瑞徵倉皇逃跑,革命首先在武漢三鎮取得勝利,因19xx年是舊歷辛亥年,因此這次革命被稱為辛亥革命。
看完歷史劇《武昌起義》后思考:
1、 武昌起義的主力軍是誰?
2、武昌起義的性質是什么樣的?
3、武昌起義爆發是偶然的嗎?
4、時空連線:采訪金兆龍——“為什么要參加革命?”
5、武昌起義后各階層的反映:分為帝國主義、資產階級革命派、清政府、立憲黨人和大官僚大紳士及廣大人民五個小組進行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