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 做負責任的公民
第四單元 做負責任的公民第一部分 單元分析1、單位知識結構及課時建議本單元內容“做負責任的公民”,是對關注生命、感悟生命的提升,是對中學生自我教育的深化,是對中學生道德教育中的責任教育環節的強化。本單元一個引言和三節內容,設置了以下教學內容:
做負責任的公民引言
感受責任
(2課時)
學會負責
(1課時)
對社會負責
(1課時)人必有責人各有責多重角色多種責任增強責任意識積極承擔責任關心社會就是關心自己關愛社會完善自我
引言以一封英國建筑設計事務所80年前所負責的一所建筑所寫的掛號信件這樣—件雖小卻感人至深的事例引入,讓學生在細細體味故事的時候,認真去感受“責任”二字的分量。本單元的三節內容是:第一節:感受責任;第二節:學會負責;第三節:對社會負責。三節內容的設計與整套教材特色相吻合,層層遞進,逐步深化來進行闡述。 2、第四單元在整冊的地位八年級上冊以“讓青春充滿活力”、“做負責任的公民”為基本生活主題,引導學生積極感悟生命、理解個體與社會的關系,融自我于社會中。在整冊中,本單元內容“做負責任的公民”,是主題之一,是對關注生命、感悟生命的提升,是對中學生自我教育的深化,是對中學生道德教育中的責任教育環節的強化。在整個教材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與其他主題共同構成不可分割的整體。3、教學對象分析認知結構方面。八年級的學生由于教育與生活經驗積累,已具有一定的責任意識與責任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承擔責任,例如能夠完成學習任務,能夠孝敬父母、照顧老人、保護幼者,愿意參加社會公益活動等等。他們對“責任”這個詞有感性體驗。但沒有形成系統的責任意識,未能深刻認識到人生與責任的關系,沒有深刻體會到責任是不可逃避,不可推卸的,對于如何正確履行對自己、對他人、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還沒有全面的認識。情感方面。學生的責任感是在其成長過程中形成的,只有在不斷承擔責任的過程中才能得到穩定和強化。八年級的學生一般對于能夠勇于承擔責任的人表現出敬佩、喜愛的情感,對于不負責任的人產生討厭、憎惡的情感,由于年齡的原因,他們的情感并不牢固,有時還會產生偏差,把不負責任的行為誤認為是瀟灑,而視負責任的人為固執。因此,通過責任教育,要使他們對負責任的行為形成認同,并且養成負責任的習慣。生活背景方面。少年階段是責任感形成的關鍵時期,無論學校、家庭、社會都應重視對他們進行責任意識的培養,這本該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然而現在許多中學生是在父母的百般呵護下長大的,許多學生只知索取,不懂付出,極少懂得關心和幫助他人,許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也由父母長輩代勞,依賴性極強,造成本該在這個年齡階段形成的責任感缺失,導致一些中學生在責任感方面仿佛幼兒,心中完全沒有責任意識。同時,社會上各種各樣的不負責任的行為,如貪污、腐敗、吸毒、賭博等等會通過各種渠道影響學生,也妨礙他們的責任感的培養和形成。因此,學校和家庭都有必要加強對中學生的責任教育,特別是對于責任感缺失的那部分學生,更需要通過多種教育手段進行補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