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政治上冊全冊教學設計7
針對少數學生在尊重他人和尊重社會方面所存在的缺陷。尊重是對人和事物的尊敬,尊重首先是對人的尊重,在此基礎上衍生出對社會、對自然的尊重。在青少年中,有一些人與人交往中缺乏起碼的尊重,以致傷害他人情感的事時有發(fā)生;在社會生活中,一些人不理解愛護公共環(huán)境與設施、遵守公德和秩序也是對人尊重的體現,等等。這些都說明了現代青少年學生需要補“尊重”這一課,否則就無法與周圍的人友善相處。
(2)課標的具體要求
本課依據的課程標準是“我與他人的關系”中的“交往的品德”:“關心和尊重他人,體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學會換位思考,能夠與人為善。”“知道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能夠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體、智能等方面的差異而自傲或自卑。”“體會和諧的共同生活需要相互尊重、理解寬容和相互幫助,懂得愛護公共環(huán)境和設施、遵守公德和秩序體現著對他人的尊重。”
二、本課內容結構及整體教學建議
1.本課內容結構
本課設計了三個框的內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換位思考,與人為善”、“平等尊重你我他”。
第一框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由“金無足赤,人各有別”和“寬容他人,悅納自己”兩目組成。
第二框 “換位思考,與人為善”: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理解至上,善待他人”兩目組成。
第三框 “平等尊重你我他”:由“人生而平等”和“尊重從我做起”兩目組成。
2.總體教學建議
(1)課時安排
本課3課時,每框各1課時。
(2)課前準備
課前要求學生收集平等、尊重方面的資料,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教師可以準備與課文相關的音像資料,如平等/不平等方面的資料、尊重/不尊重方面的資料,結合有關內容的教學穿插使用。
(3)教學理念
認知與體驗的結合是本課教學的理念之一。寬容、平等、尊重、換位思考等問題需要從內涵上界定清楚,使學生明白這些交往品德的涵義,從而使行動更符合規(guī)則的要求。強調理解的同時,更應注重學生的體驗,缺乏體驗的認知是空洞的認知。在活動中放手讓學生去體驗,方能使認知內化為學生自己的東西,并能自覺地轉化為行動。
把教學內容與師生互動密切配合起來也是本課教學理念之一。寬容、尊重、平等、換位思考等應體現在教師的教學行動過程中,教學過程也應該成為實踐這些交往品德的過程。師生互動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有效途徑。
(4)教學方法
本課內容屬于交往品德的范疇,這方面的題材在日常生活和文獻資料中都有著豐富的資源。在課外,建議讓學生運用調查法、訪談法和文獻法,積累第一手材料。這本身就是受教育的過程,同時也為課堂教學奠定基礎。在課內,建議教學方法的選擇突出活動、體驗與反思。活動是本課教學的基本方法,讓學生在活動中交流互動是本課教學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體驗是活動教學的題中之意,有沒有體驗是衡量活動是否深入的重要標志;反思也是在活動與體驗基礎上的自然延伸,反思是情感與理智交融結合的產物,也是教學深入的標志。將這些課內、課外方法有機結合起來方能保證本課教學的成功。
(5)社會實踐活動
第一,以寬容、平等、尊重、換位思考等為題走訪有關人士,如工人、農民、解放軍戰(zhàn)士、知識分子、公務員等,讓他們談談對這些問題的理解,并收集他們生活中正反兩方面的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