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民主和科學思想的弘揚,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tǒng)治地位,并且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的發(fā)展,使人們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后期傳播的馬克思主義,為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所接受,成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對五四運動的爆發(fā)起到了宣傳動員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榮。建議教師在此處可幫助學生整理近代中國思想界向西方學習的歷程,了解新文化運動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小結:1、師生以知識結構小結
2、談談20世紀初中國出現(xiàn)了哪些進步思想?各有什么影響?
3、75頁學習延伸
4、先進中國人為救國救民,尋找救國方案。內容層次
結論;繼承和發(fā)展,前赴后繼。最后敢問路在何方——中國共產(chǎn)黨——社會主義
魯迅的小說《狂人日記》,學生在語文中已經(jīng)學過其中的節(jié)選。這是一篇反封建的戰(zhàn)斗檄文,小說中的“狂人”象征著一代還不能夠被多數(shù)民眾理解的文化先覺者,是一個英勇孤獨的戰(zhàn)士。他通過痛苦的反思,得出一個振聾發(fā)聵的結論:封建宗法制度“吃人”。在小說的結尾,魯迅說“將來的社會容不得‘吃人的人’”,他沉痛地寫道: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魯迅在《狂人日記》之后,“一發(fā)而不可收”,寫出了《孔乙己》《藥》等著名小說,深刻揭示了封建傳統(tǒng)思想給人們造成的精神創(chuàng)傷。他解剖中華民族國民性的弱點,意在暴露社會病根,以引起療救者的注意。他把自己這一時期的小說集結時,取名為《吶喊》。
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回顧近代以來中國的幾次思想解放潮流,比較其中的繼承和發(fā)展關系,認識中國近代思想發(fā)展的軌跡。
19世紀末,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與封建頑固勢力圍繞著要不要變法,要不要興民權、實行君主立憲,要不要提倡西學、改革教育制度等問題,進行了激烈的論戰(zhàn)。這是資本主義思想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鋒,形成了中國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20世紀初,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廣泛傳播,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與保皇派之間圍繞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實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變封建土地制度等問題展開了論戰(zhàn),使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得到進一步傳播,形成了中國近代又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19xx年新文化運動興起,它提倡民主、科學、新道德、新文學。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正統(tǒng)思想的統(tǒng)治地位,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陳獨秀作出了這樣的回答,“只知道有家,不知道有國”“只知道聽天命,不知道盡人力”
魯迅讀出國人“愚蠢與懦弱”的性格。。
師:由此可以看出,封建舊道德嚴重壓抑人性的發(fā)展,束縛著人們的思想。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變得麻木不仁,設問:假如你是當時的有識之士,如何來拯救國人的靈魂?喚起民族覺悟 ,,那只能進行思想革命,
1》、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專制與迷信
(展示圖片,設問民主和科學 含義?)
師:有了民主的思想,人們就敢于挑戰(zhàn)權威;要掃除愚昧和迷信就必須拿起科學的武器,陳獨秀先生認為“只有這兩位先生才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它與以前向西方學習相比,已經(jīng)由技術、制度層面深入到思想文化的層面。德賽二先生成為當時使用頻率最高的兩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