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2》、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
(設問,什么是舊道德?什么是新道德?圖片展示)。
為什么新文化運動的矛頭指向以孔子為首的儒家傳統道德?
大家先看一組資料
“孔子者,數千年前之殘骸枯骨也。……孔子者,歷代帝王專制之護符也…… ” ——李大釗
孔教與共和是絕對勢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廢其一。 ——陳獨秀
打倒“孔家店” ——吳虞
因為孔子是維護君主專制制度的精神偶像,儒家思想是維護封建專制的思想基礎,實際上是封建文化的象征.袁世凱為復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領域又掀起了尊孔復古的逆流。將矛頭指向孔子對反對袁世凱的封建專制獨裁有進步意義。此外,要想建立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必須反對封建專制,也就必須反對維護封專制統治的精神偶像和思想基礎。
但是,如果全面否定中國傳統文化,則是偏激的、片面的。
師:(潑洗澡水不應把孩子一起潑掉。)
師:圖片現今孔子成為焦點,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傳統文化呢?(圖片)
山東文博會充分發揮山東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優勢,大打孔子牌。文博會組委會與中國孔子基金會策劃了一系列推介孔子的活動:舉辦了孔子文化與文化產業高層論壇, “孔子世界行•盧雪藝術剪紙世界巡展”,出版了多種語言的《論語》。今年9月22日—24日首屆孔子藝術節•中國(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書畫大展
學生總結,老師歸納: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對于今天建設和諧社的會主義社會,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xx大報 告
文學形式是思想文化的重要載體,不同歷史時期會呈現出不同的文形式
看鏡頭五,(自由朗讀)下面兩段材料
教師一步步設問:讀上述兩段文字有什么感覺?哪一個讀起來更順口,而且更通俗易懂?
生:材料一晦澀,雕琢,難懂。材料二,清新,明了,通俗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
師: 兩段材料在語言文字方面有哪些區別?
生:材料一:文言文。材料二,白話文
師:陳獨秀的警告青年,樹起了民主與科學的大旗,而胡適先生的《文學改良芻議》則吹響了文學革命的大旗,胡適的主張是什么?
生:主張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
師:新文化運動要宣傳新思想、新文化,用哪一種語言更容易普及到大眾之中?學生一步步回答。
師;對,只有用比較接近口語的白話文表達新思想新文化,才能被廣大下層人民所普遍接受。當然胡適先生提倡白話文的意圖遠不止這些,他希望文體的改革是個性解放的一種途徑,是言論自由的一種表現,白話文運動——國民性改造中的大眾化形式
文學革命不僅是從形式到內容的革命,更是思想上的革命。它為新文化、新思想的傳播與普及提供了載體,把文學創作與反封建、反禮教結合起來,推動人們傳統的思維方式和思想觀念的改變。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醞釀和發動做了思想文化方面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