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高漲 學案
例題1: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直接目的是
a.粉碎國內外敵人的進攻,保障軍事上的勝利
b.鞏固新生的蘇俄政權
c.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
d.建立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
例題2:
下列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評價不正確的是
a.它是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以及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物資極端缺乏的條件下被迫采取的
b.為了鞏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
c.其特點是撇開商品貨幣關系,撇開市場,采用軍事性行政命令的方法,超越了蘇俄當時的生產力水平
d.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
例題3: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最突出的內容表現為是
a.無代價的征收農民的余糧
b. 取消一切商品貿易
c.一切生活必需品均由國家集中分配
d. “不勞動者不得食”
例題4
蘇維埃政府采取的措施中,最能體現政權性質的是
a. 摧毀舊的國家機器,宣布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
b. 蘇維埃政權接管銀行、鐵路,將大企業收歸國有
c. 沒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給農民耕種
d. 簽訂《不列斯特和約》,退出大戰
例題5:
蘇維埃政府采取的措施中,最能反映俄國人民強烈愿望是
a. 摧毀舊的國家機器,宣布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
b. 蘇維埃政權接管銀行、鐵路,將大企業收歸國有
c. 沒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給農民耕種
d.簽訂《不列斯特和約》,退出大戰
答案:a d b a b c
三、 社會主義的過渡(自讀)
1、背景:
(1)經濟方面:戰爭使蘇俄的經濟瀕于崩潰;1921年大旱造成了饑荒;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繼續實施加劇了經濟的進一步惡化
(2)政治方面:有些地區發生了農民暴動;喀瑯施塔得海軍基地的水兵發生暴動。
2、時間:
1921年,俄共“十大”后,蘇俄進入實施新經濟政策的時期。
3、內容:
(1)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2)涉及國家經濟命脈的廠礦仍歸國有,中小企業允許本國和外國資本家經營,多種經營方式,利用利潤刺激生產。
(3)實行產品交換轉為允許自由貿易,利用市場、貨幣關系調節生產。
(4)實行按勞分配,它是勞動力商品價值的反映。新經濟政策的實行,使工農業生產恢復到戰前水平,蘇維埃政權進一步鞏固。
4.意義:
(1)表明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放棄了用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設想和實踐,開始從蘇俄國情出發,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擴大生產,鞏固和改善工農聯盟,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
(3) 工農業生產逐漸恢復到戰前水平,蘇維埃政權得到進一步鞏固。
附:(如何理解新經濟政策)
新經濟政策是相對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而言的,是對“戰時共產主義”時期形成的經濟體制進行的全面改革。①核心內容是,在改革舊經濟關系、建立新經濟關系方面用逐步過渡的方法代替直接過渡;在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方面,在保證公有制為主的條件下,允許私人經濟存在,發展國家調節下的商品貨幣關系;實行物質利益原則,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義;把計劃調節和市場調節結合起來。其目的在于建立工農經濟聯盟,吸引廣大農民和其他個體勞動者參加社會主義建設;調動一切力量發展生產,改善人民生活;保證社會主義經濟最終戰勝資本主義經濟。②新經濟政策是對社會主義傳統觀念的一次重大突破:首先是利用商品貨幣關系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其次是允許資本主義在一定范圍和程度上恢復和發展,利用資本主義建設社會主義。從上述兩個特征來看,新經濟政策的實質是無產階級國家利用市場、商品貨幣關系和國家資本主義的形式和方法,發展社會生產力,加強工農聯盟,通過社會主義成份和資本主義成份的經濟競賽,最后戰勝資本主義,建立社會主義的的經濟基礎。③新經濟政策反映了在蘇聯這樣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里建設社會主義的客觀規律,探索了在小農國家里建設社會主義的具體途徑和方法,它推動了生產力的迅速發展,鞏固了工農聯盟和國家政權,是一條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