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高漲 學案
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與新經濟政策的評價: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在戰爭環境和經濟破壞的條件下,被迫采取的非常措施,它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國的財力物力,為戰勝國內外敵人,捍衛蘇維埃政權提供了保障。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指導思想有重大失誤。布爾什維克黨企圖由此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國內戰爭結束后,非常措施非但沒有停止,反而加強,出現了全國范圍內的經濟政治危機,說明它已不適應當時形勢的需要,被新經濟政策所代替。
新經濟政策是列寧對小農經濟占絕對優勢的俄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進行的進一步探索的結果,它為蘇俄人民指明了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途徑。
第三節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一、蘇聯的建立:
1922年年底,在自愿和平等的基礎上,建立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最初加盟的共和國:俄羅斯聯邦,外高加索、烏克蘭和白俄羅斯)。1991年解體,歷史上存在69年。
二、蘇聯的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
1、工業化:
1925年12月,蘇聯聯共(布)“十四大”召開,通過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總方針,決定把蘇聯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由輸入機器和設備的國家變成生產機器和設備的國家。重點發展重工業。(與西方國家不同)
結果:
從1928年起,開始有計劃地進行經濟建設。前兩個五年計劃期間,形成了比較完全的工業體系,基本實現了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國家工業化。1937年,工業總產值歐洲第一,世界第二。
例題1:
蘇聯的工業化與西方國家的工業化不同在于
a.優先發展重工業 b.優先發展輕工業
c.優先發展農業 d.優先發展軍事工業
例題2:
20世紀30年代蘇聯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的最大成績是
a.基本上實現了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國家工業化
b.使農業生產的發展達到蘇聯歷史上的最高水平
c.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
d.1936年蘇聯新憲法的頒布
答案:a a
2、農業集體化:
1927年,聯共(布)xx大確立了農業集體化的方針,規定黨在農村的基本任務是把個體小農經濟聯合并改造為大規模的集體經濟。新經濟政策被逐步取消,生產資料公有制在國民經濟中逐步取得了支配地位。
例題1:
1927年后蘇聯農村的生產資料狀況是
a. 農民私有 b.集體所有 c.全民所有 d.社會所有
例題2:
蘇聯農業集體化過程中對個體小農經濟改造采取的政策是
a.鼓勵發展 b.取消兼并 c.行政強迫 d.消滅
3、存在的問題:
(1)片面發展重工業,造成農、輕、重的比例失調;片面強調產值和產量,造成產品單調,質量低劣。
(2)忽視了輕工業的發展造成消費品的供不應求,影響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國家為了積累資金,從農民身上取走的東西太多,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受到了極大的損害。
例題1:
對蘇聯社會主義建設認識不正確的是
a.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并舉
b.逐漸形成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
c.二五計劃完成時蘇聯工業總產值已躍居世界第一位
d.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嚴重的問題
例題2:
蘇聯工業化實現是在
a.聯共(布)“十四大”之后 b.聯共(布)“xx大”之后
c.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后 d.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后
例題3:
蘇聯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實質是
a.把蘇聯建成為社會主義工業強國
b.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