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高漲 學案
c.對抗資本主義的進攻
d.建立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
例題4:
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存在的最突出問題是
a.優先發展重工業
b.強調高積累、高速度,忽視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
c.農、輕、重比例嚴重失調
d.從農民身上取走的東西太多,影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答案:c d b c
三、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形成
重點: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
1936年蘇聯新憲法的頒行,標志著斯大林創建的高度集中的
社會主義經濟政治體制的形成。
主要特征是:①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體制。它限制商品關系,否定價值規律和市場機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經濟。②高度集權的領導體制。黨政不分,忽視民主法制,最后導致個人的高度集權。
這種體制是在外有帝國主義包圍和威脅,內部存在落后的經濟文化的條件下形成的,與當時蘇聯的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基本相適應的。它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發揮過重要的作用:在較短的時間內,使蘇聯從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農業大國,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工業大國和軍事強國,為衛國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必要的物質基礎。戰后不僅迅速恢復了國民經濟,而且推動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蓬勃發展,形成了同資本主義相抗衡的社會主義陣營。但這種體制有嚴重的缺點和弊端:它未能解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問題,形成對斯大林嚴重的個人崇拜;違背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忽視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發展,脫離世界經濟發展的集約化、一體化趨勢。它日益阻礙蘇聯經濟和其它各項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影響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發揮,成為后來蘇東劇變的歷史根源。21世紀教育網
1、形成標志:
1936年新憲法的頒布
(1)內容:它規定,蘇聯是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社會主義國家。它的經濟基礎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所有制;它的政治基礎是各級勞動者代表蘇維埃。
(2)標志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蘇聯的確立,也標志著斯大林創建的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形成。
2、特點:
(1)經濟方面: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以行政命令來管理經濟,否定價值規律,排斥商品和市場。
(2)政治方面:權力高度集中,黨政不分,缺少群眾監督,忽視民主和法制。
3、評價:
(1)在當時條件下起過積極作用:
a、基本上適應了蘇聯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使蘇聯在二三十年代取得巨大成就。
b、對蘇聯國力的迅速增強,以及防御帝國主義的侵略起過積極作用。
(2)該體制存在嚴重的缺陷和弊端,以后越來越阻礙了蘇聯國民經濟和其他各項事業的發展。
4、蘇聯大清洗:
1935—1938年,蘇聯進行了錯誤的大清洗運動,其產生的原因:
(1)小生產者占優勢的社會經濟結構,經濟文化落后,缺乏民主傳統(根本原因)。
(2)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下,缺乏民主監督,個人崇拜盛行。
(3)斯大林個人的錯誤觀點。
(4)復雜的國外形勢的影響。
影響:大清洗運動,嚴重破壞了社會主義科學文化資源和各級干部資源,是蘇德戰爭初期蘇聯處于不利形勢的原因之一。
例題1:
蘇聯1936年憲法規定蘇聯的經濟基礎是
a.以公有制經濟為主多種經濟成份并存
b.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所有制
c.生產資料社會所有制
d.國家資本主義所有制
例題2:
1936年蘇聯新憲法的頒布之所以成為蘇聯社會主義建成的標志是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