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創新的途徑教案
(2)正確處理繼承與創新的關系。一方面,我們不能離開傳統,空談文化創新。任何時代的文化,都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棄傳統而從頭開始。對于一個民族和國家來說,如果漠視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性繼承,其民族文化的創新,就會失去根基。另一方面,體現時代精神,是文化創新的重要追求。社會實踐的發展,帶來了經濟、政治、文化各個生活領域的變化,要求文化體現新的時代精神。文化創新,表現在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的努力之中。我們可以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武器,在立足現實和時代的基礎上,去粗取精、推陳出新,從傳統走向現代,實現傳統文化在現代的傳承,挖掘其豐富的內容,為“先進文化”的建設服務。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成分,具有超越時空、超越階級的品質,有其獨特的魅力和不朽的生命力,博大精深、耐人尋味。例如:“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的“仁政”思想;“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立身情操;“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愛國情懷;有益于社會秩序和諧與結構穩定的“仁信禮讓”等道德規范; “參天地、贊化育”以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天人思想等文化成果,都是中華民族引以自豪的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學習和掌握它們,對于自己立身行事,為國家、為人民建功立業,是會受益匪淺的,在今天的文化建設中仍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2.面向世界,博采眾長(1)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也是文化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實現文化創新,需要博采眾長。(2)文化的交流、借鑒和融合,是學習和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以發展本民族文化的過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相互借鑒,以“取長補短”的過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鑒的基礎上,推出融匯多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的過程。由此可見,文化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創新的重要基礎。作為儒家學說經典的《論語》《禮記》等傳入西方,啟示和鼓舞了西方啟蒙思想家。中國儒家的自然觀、道德觀和政治思想,成為西方啟蒙運動中的“百科全書派”有力的思想武器。儒家學說曾對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的哲學思想,特別是對他著名的“單子論”產生過直接的影響。近代歐洲的一些文化名人,如伏爾泰、歌德、雨果,都從中國古代思想文化中汲取過營養。(3)在文化交流、借鑒與融合的過程中,必須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這就需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熔鑄百家的氣魄、科學分析的態度。不同文化之間,有差異就難免有矛盾、有競爭,但文化差異不應該成為文化交流的障礙,文化競爭并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民族文化之間,只有平等交流、相互借鑒,才能共享世界文化創新的成果。(4)對待外來文化的基本原則:“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在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時,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因為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競爭力,都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我們要躋身于世界文化發展的前沿,就必須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斷實現中華民族的文化創新。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一文中指出:“中國應該大量吸收外國的先進文化,作為自己文化食糧的原料,這種工作過去做得很不夠。這不但是當前的社會主義文化和新民主主義文化,還有外國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資本主義國家啟蒙時代的文化,凡屬我們今天用得著的東西,都應該吸收。但是一切外國的東西,如同我們對于食物一樣,必須經過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腸運動,送進唾液、胃液、腸液,把它分解為精華和糟粕兩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華,才能對我們的身體有益,決不能生吞活剝地毫無批判地吸收。所謂‘全盤西化’的主張,乃是一種錯誤的觀點。形式主義地吸收外國的東西,在中國過去是吃大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