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二輪復習教案專題九 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
①使北方獲得廣大人民的支持,很快扭轉了戰局,為北方戰勝南方提供了基礎。 ②促進了美國西部的開發,促進了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四、日本的土地政策: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 影響:從法律上保障了新興地主的土地所有權,促進了日本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五、俄國的土地政策: 1.廢除農奴制,農奴可以得到一塊份地,但必須以高出當時實際地價許多的價格出錢贖買。 2.影響:廢除了農奴制,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但農奴不是無嘗得到土地,改革不徹底。(五)結合地理知識 1.我國各地區應如何根據當地農業生產發展的自然、經濟、社會等條件趨利避害、合理的進行農業區位安排。高。考。資。源。網 2.我國各地區應如何因地制宜通過多渠道開發利用各種能源以解決廣大農村,特別是山區的生活用能問題,并以此為核心,進行農業結構調整,不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農業生產模式,增加農業收入,提高農業的生活質量。 3.根據我國的人口、糧食生產現狀和發展農業的土地、水資源、氣候等條件,說明采取什么有效措施確保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知識綜合】政史地三科進行跨學科多角度綜合思考:“三農(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近年來高考備考復習中具有長久價值的熱點問題。我們必須緊密結合政史地三科進行跨學科多角度綜合思考。從地理學科的角度來看:要注意自然、經濟、技術等因素對農業生產及其分布的影響;農業生產必須按照自然與經濟規律,因地制宜地合理布局,才能充分利用農業資源,取得最佳經濟效益;解決世界糧食問題,需要發展科學技術、改變落后的生產關系、控制人口增長和建立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一)政治學科命題趨勢及規律總結:必須正確認識農業、工業與第三產業之間的關系,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性地位不能動搖;要關注當前有關“三農”問題的時事政治知識,注意運用有關政治學、經濟學和哲學原理進行思考。(二)歷史學科命題趨勢及規律總結重點注意以下幾個問題:①中國古代史農田水利建設和土地制度:②古代重要賦稅制度的演變;③歷代農業的發展與新品種的引進,側重春秋戰國、隋唐和明清三個時期;④近代中國不同階級解決土地問題的方案;⑤中國現代農村生產關系的四次調整;⑥世界近現代史上英、法、美、俄(蘇)等國解決土地問題的不同措施以及對這些國家工業化進程的影響。(三)地理學科命題趨勢及規律總結 1. 以中國或世界某一區域為背景,以綜合題的形式考查農業的區位因素。規律總結:對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進行分析、評價在近幾年高考中考查頻率較高,復習這部分知識點比較有效的方法是構建和優化農業區位分析模式:影響農業區位的因素可分為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自然因素是影響農業區位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氣候、水源和土壤等;社會經濟因素決定農業區位,主要包括市場、交通、政策、科技、勞動力等。這是農業區位分析的基本模式。不同類型的農業影響因素差異很大,如林業與漁業,水稻種植業與商品谷物農業等。對于這類考題的答題原則是“全面性、主導性、限制性和動態性”。所謂“全面性”,即在回答有關農業區位因素的試題時,要完整、全面地列出某地發展農業的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主導性”是指影響某種農業發展的最主要的因素。“限制性”指如果一個地區其他條件都滿足,唯有某一個條件不充分,這一條件就成為該地農業發展的限制性因素。“動態性”是指影響農業生產的因素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發展變化的,尤其是影響農業生產的社會經濟因素,如市場的供需矛盾、交通條件的改善、技術的發展等。自然條件雖然相對較穩定,但自然因素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并非都是決定性的,人們可以根據經濟技術條件,對不適宜發展農業生產的自然因素進行改造,使之適宜發展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