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課 求索真理的歷程
a.不同的意識對事物發展起不同的作用 b.認識是變化發展的
c.科學發展觀是處理經濟社會發展問題的指導思想 d.意識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起促進作用
例5、(•北京)自然資源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幾千年的文明史是人類不斷地認識、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的歷史,也是人與自然資源的矛盾不斷加深的歷史。在傳統農業社會,存在著人口與土地等資源的矛盾。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及人口數量的增加,人口與礦產等資源的矛盾又進一步凸顯出來。人口膨脹與自然資源短缺的矛盾,已經威脅到人類的生存。要樹立人類的資源危機意識,促進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發展。 結合材料,從認識論角度分析人與自然資源矛盾的變化,并從認識論角度就當前人與自然資源的矛盾提出解決思路。
答案:(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人的認識要不斷深化。人和自然資源的矛盾始終存在,在不同時期的表現形式有所不同。隨著實踐的發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人與自然資源矛盾的嚴重性。(2)認識對實踐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推動實踐的發展。要解決人與自然資源的矛盾,必須形成對二者關系的正確認識,并以此為指導推動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在實踐中發揮主觀能動性,限制人口數量,保持、節約資源,開發再生資源,以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三)真理:p46-48
1、真理的含義:真理是 。
2、真理的特點:真理具有 、 、 。
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這是因為: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客觀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3、真理和謬誤的關系
(1) 二者概念不同。認識是客觀物質對象在人腦中的反映。認識有正確的,有錯誤的,而真理是正確的認識。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是符合客觀實際的認識;謬誤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歪曲反映。
(2)聯系:認識和真理、謬誤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三者就其形式來說都是主觀的,就其內容來說都是客觀的。二者相伴而行,在一定條件下二者相互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