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主體知識考前梳理速記資料
b.不斷提高五種能力――駕馭市場經濟、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對國際局勢處理國際事務的能力
②加強黨的思想建設(以堅定理想信念為重點,用科學理論武裝黨,是思想保證)
③加強黨的組織建設(以造就高素質的黨員干部隊伍為重點)
④加強黨的作風建設(以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為重點,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所在)
⑤抓好反腐倡廉建設(懲治和預防腐敗關系人心向背和黨的生死存亡)
⑥抓好黨的制度建設(民主集中制是黨的根本組織制度和領導制度。要改革和健全黨內民主制度建設,以擴大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以增進黨內和諧促進社會和諧。)
26、堅持黨的基本路線
(1)內容:概括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2)地位:黨的基本路線是鄧小平理論的核心內容;是黨和國家的生命線,是實現科學發展的政治保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是黨和國家生存發展的基石;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黨和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
(3)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的關鍵:是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必須把堅持改革開放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統一起來 。
27、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1)內容: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
(2)鄧小平理論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主題,深刻地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一系列基本問題。鄧小平理論的精髓: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3)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的重大問題。其精神實質與根本要求:關鍵在堅持與時俱進, 核心在堅持黨的先進性,本質在堅持執政為民。意義:是中國共產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4)科學發展觀的內涵: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它科學地回答了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
(三)我國的民族和宗教
28、民族的基本特征
共同語言(溝通工具、凝聚力必需)、共同地域(地緣紐帶、先決條件)、共同經濟生活(經濟紐帶、決定性條件)、共同心理素質(極大穩定性、最顯著特點)
29、我國處理民族關系基本原則
(1)我國民族關系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已經由壓迫與被壓迫、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轉變為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新型關系。
(2)我國處理民族關系基本原則:
①民族平等(各民族各有優長、都有貢獻)
②民族團結(原因:是衡量綜合國力的標志之一,國家統一、繁榮昌盛的保障,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怎樣維護?必須反對大民族主義和地方民族主義,要與極少數的民族分裂分子進行斗爭,必須牢記維護民族團結祖國統一是人民的神圣職責和義務,要堅持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原則,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③各民族共同繁榮(指各民族的政治、經濟、教育、科學、文化等都得到發展,民族素質得到提高。是由社會主義本質所商定的。如何實現?――國家扶持;發達地區幫助;自力更生)
(3)三個原則間的關系:民族平等是民族團結的政治基礎,民族平等和團結是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前提條件,各民族共同繁榮(特別是經濟的發展)又是民族平等、團結的物質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