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主體知識考前梳理速記資料
[加快民族地區(qū)經濟文化的發(fā)展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務]
30、我國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
(1)地位: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2)內容:以維護國家統(tǒng)一為前提;在少數民族聚居地方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
(3)民族自治機關: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政府。
(4)客觀依據:由我國歷史特點和現實情況決定,有著堅實的政治和社會基礎。
①中國自秦漢以來,就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統(tǒng)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社會基礎)
②我國民族狀況有自己的特點。分布特點呈現“大雜居、小聚居” 的狀態(tài)。這種特點,適宜以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qū)為基礎建立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
③各民族在長期斗爭中形成了政治認同。
(5)優(yōu)越性:
①有助于把國家的集中統(tǒng)一與少數民族自治相結合起來;
②有助于把國家方針政策與少數民族具體特點相結合起來;
③有助于把國家富強和民族繁榮相結合起來; ④有助于把各族人民愛國熱情與民族情感相結合起來。
31、宗教的本質和社會作用
(1)本質:宗教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是人們對現實生活的虛幻的反映,是唯心主義世界觀。(一種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
(2)宗教的社會作用:
消極(為主):阻礙科學發(fā)展;阻礙社會進步(剝削階級統(tǒng)治工具,對外擴張工具);阻礙人們認識和改造自然。
積極:推動了文化藝術發(fā)展;特定歷史條件下促進了社會發(fā)展;某些教義教規(guī)有助于調節(jié)人際關系。
32、我國的宗教政策---宗教信仰自由
(1)基本內容:
①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國家尊重和保護公民信仰自由; ②國家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
③宗教活動必須在憲法、法律和政策范圍內進行; ④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
⑤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 ⑥要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2)必要性及意義:
符合宗教自身規(guī)律 ;有利于民族團結國家統(tǒng)一;有利于團結信教群眾.
33、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反對封建迷信
(1)重要性:
①提高人們認識改造世界的能力; ②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
③是科教興國的需要; ④是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的需要
(2)途徑:大力發(fā)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
(四)國際社會和我國的對外政策
34、國際關系及其決定因素
(1)定義:指國家之間、國際組織之間以及國家與國際組織之間的關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國家之間的關系。
[國際關系的形式是多樣的,競爭、合作和沖突是其基本形式]
(2)決定因素:
國家間之所以出現分離聚合、親疏冷熱的復雜關系,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這些因素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地緣等。
國家利益是國家對外活動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是國際關系的決定因素。國家間共同利益是國家間合作的基礎,利益相悖則是引起國家間磨擦和沖突的根源。
35、主權國家及其權利
(1)構成要素:人口(基本要素)、領土(存在依據)、政權(組織保證)、主權(生命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