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主體知識考前梳理速記資料
(3)建立原則:①既要有利于生產,又要保障基本生活 ②權利與義務相統一
(4)意義:①是深化企業(yè)改革,充分發(fā)揮市場作用的必要條件;②是增強企業(yè)活力的客觀要求;
③是維護勞動者合法權利實現社會安定(和諧)的根本性措施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支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安全閥、穩(wěn)定器)。
(五)分配之總體篇:財政和稅收
32、國民收入的分配
(1)國民收入:在社會總產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產資料,余下的那部分凈產品,用貨幣表示就稱作國民收入。
(2)國民收入的最終用途――積累和消費
①積累:擴大再生產;非生產性建設;社會物資儲備
②消費:公共消費(國防;行政;科、教、文、衛(wèi);社會保障)和個人消費
(3)正確處理積累與消費的關系
①積累與消費的關系:
積累與消費具有一致性,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同時二者又有對立的一面,一定時期內的國民收入總量是既定的,積累和消費兩部分是此消彼長的關系。
②如何處理:a.在生產發(fā)展、國民收入增加的基礎上,積累和消費都應增長;
b.積累基金和消費基金必須同國民收入物質構成相一致;c.必須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之間的三者關系。
33、財政收入和支出
(1)財政:國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財政,財政是國家憑借政治權力而進行的社會產品分配。
(2)國家預算與決算:
預算――經過法定程序批準的國家年度收支計劃。
決算――預算的執(zhí)行結果(上一年度財政收支的實際情況)
國家預算體系――由中央預算和地方預算組成
(3)財政收入:稅、利、債、費
(4)財政支出:經濟建設、科教文衛(wèi)事業(yè)、行政管理、國防、債務支出、其它支出(社會保障、補貼)
(5)財政收支關系
收支相等――最理想,財政資金得到充分利用 收大于支――財政資金沒有得到有效運用,對經濟建設不利
支大于收――財政支出靠借債來維持,需控制在一定限度內,否則可能導致通貨膨脹
財政收支平衡――當年國家財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節(jié)余
財政赤字――當年財政收入小于支出、出現差額的經濟現象
34、財政的巨大作用
(1)財政的作用:
①調節(jié)資源配置; ②促進經濟發(fā)展(基礎性投資、數量方向控制及總量平衡、優(yōu)化結構);
③促進科教文衛(wèi)事業(yè); ④促進人民生活提高; ⑤鞏固國家政權的物質保證。
(2)影響財政收入的因素:
①經濟發(fā)展水平 (基礎性的影響) ②分配政策
35、稅收及其基本特征
(1)定義:國家為實現其職能,憑借政治權力,依法無償取得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特征:強制性、無償性、固定性。
(3)違反稅法的行為:偷稅、欠稅、騙稅、抗稅
36、我國稅收的性質和作用
(1)性質: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稅種。
(2)作用: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調節(jié)經濟的重要杠桿;經濟監(jiān)督的重要手段。
37、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1)納稅人――稅法上規(guī)定的直接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和個人
(2)主要稅種
①增值稅
征稅對象――生產經營活動中的增值額 計稅方法――本企業(yè)商品銷售額乘以稅率-上環(huán)節(jié)已納稅金
意義――避免重復征稅,有利于促進社會分工和生產專業(yè)化的發(fā)展
②營業(yè)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