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政治第五課 文化創新考點專項復習
c. 在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時,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1.創新與批判繼承的關系:批判繼承是基礎,是起點;創新是在批判繼承基礎之上融會新實踐經驗的升華創新,是發展;有批判繼承才有創新,才能不斷創造新文化。
2.正確處理繼承與創新的關系
一方面,我們不能離開傳統,空談文化創新。任何時代的文化,都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棄傳統而從頭開始。對于一個民族和國家來說,如果漠視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性繼承,其民族文化的創新就會失去根基。
另一方面,體現時代精神,是文化創新的重要追求。社會實踐的發展,帶來了經濟、政治、文化各個領域的變化,要求文化體現新的時代精神。文化創新,表現在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溫馨提示】不能離開傳統而空談文化創新,否則文化創新就會失去根基。
文化具有很強的繼承性和延續性。任何時代的文化,都離不開對文化傳統的選擇性繼承。任何文化,都不可能也不允許摒棄民族的優秀傳統而從頭開始。一旦離開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和改造,進行文化創新,發展民族的先進文化就會失去根基。
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中華民族之所以歷經磨難而綿延至今,歷經興衰而光焰不滅,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源遠流長的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深入中華民族的骨髓,成為我們民族的一種黏合劑、凝聚力。對于歷史文化遺產.我們應當遵循“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進行認真審慎的分折、過濾、選擇。中國歷史文化有著優良傳統,即“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傳統。此外,我們的文化中還有“以德治國、修身為樂”的重德精神;“重人輕神、人貴物賤”的人文精神;“經世致用、實事求是”的務實精神;“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奉獻精神;等等。所有這些,經過改造都可以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內容。我們建設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是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化。
【典題例題】冼星海繼承中國民族音樂的傳統,積極創新,創作出呼喚抗日、鼓舞民眾的現代革命音樂。這說明……………( )
a.社會制度的更替影響文化的發展 b.文化繼承是對歷史文化全面地、徹底地承接
c.對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d.文化應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
解析:本題考查文化在繼承中發展。從題干可以看出,冼星海通過繼承和創新,創作出了革命強音,這體現了繼承和創新的意義。a、c兩項不符合題意,b項表述錯誤。
答案:d
考點19:創新與借鑒、融合
【溫馨提示】文化“交流”、文化“融合”、文化“交融”三個概念的區別
一般而言,用“交流”一詞,更側重與描述行為、說明過程;用“融合”一詞,更側重與描述狀態、說明結果;如果用“交融”一詞,那就是既表達交流與融合的狀態,也表達交流與融合的結果。
1.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鑒與融合,也是文化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