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政治第五課 文化創新考點專項復習
2.文化的交流、借鑒和融合,是學習和吸收民族優秀文化成果,以發展本民族文化的過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相互借鑒,以“取長補短”的過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鑒的基礎上,推出融會多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的過程。由此可見,文化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創新的重要基礎。
3.在文化交流、借鑒融合過程中,必須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
4 .在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時,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我們要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斷實現中華民族的文化創新。
【溫馨提示】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以我為主”,就是在對世界文化精華的汲取中,保持民族文化的主體意識和獨立性。“為我所用”,就是辯證取舍、擇善而從,批判地吸收對我們有用的東西,并結合本國國情進行改造、整合和創新。應高度警惕文化殖民主義,防止西方國家以文化為手段對我國進行文化滲透,輸入它們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
學習和借鑒外國文化,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一要具體分析西方文化,真正做到擇其優而祛其弊。
二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充分保持民族文化的主體意識和獨立性,努力實現西方文化的中國化。
三要堅持從現階段實際出發,為現階段任務服務的原則。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既要看到我們的優勢,更要看到我們的差距和不足,從而以博大的胸襟、積極的態度,開展對外經濟文化的合作與交流,學習外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科學管理經驗和進步文化成果,以服務 和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辨析:在文化交流中“以我為主”與“海納百川”是相互矛盾的。
解析:并不矛盾。“以我為主”有利于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競爭力,有利于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實現中華民族的文化創新;而文化交流中“海納百川”則表明文化競爭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文化之間可以相互交流、借鑒、合作、共處。要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
考點20:堅持文化創新的正確方向
1. 文化創新要把握好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實現文化創新,要立足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著眼于廣人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還要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長處,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新。
2. 克服“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的錯誤傾向,即固守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拒絕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來文化的傾向;克服“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傾向,即一味推崇外來文化,根本否定傳統文化的傾向。
【溫馨提示】外來文化、傳統文化及其關系
所謂傳統文化,是指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文化遺產;所謂外來文化,是指從異域傳人的外國文化。其實,傳統文化中有外來文化,外來文化中有傳統文化,隨著時間的推移,外來文化也會逐漸變成傳統文化,也就是說,消化吸收了的外來文化就變成了傳統文化。
【溫馨提示】
第一,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對待外來文化要注意具體分析,對其中的優秀成分要大膽吸收借鑒,并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