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課 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模式的形成
案例: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的水利建設出現了一次高潮,同時推動了農業的發展。形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
a.生產力的發展 b.水利技術的進步
c.政治局面的穩定 d.耕作技術的進步
答案:a
解析 中國古代人民為了戰勝自然災害、發展農業生產,開始改造自然、興修水利。而生產力就是人們認識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生產力的發展也是農業生產發展的根本原因。
3、考點三:我國古代農具的革新反映了精耕細作農業的進步
學法提示:農具的創新和進步,標志著古代生產力的發展,我國古代精耕細作農業的進步突出表現在農具的革新方面。
考點落實 (1)先秦農具的革新反映了生產力發展水平的變化。原始農業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種,反映了生產力發展水平的相對低下;商周時期,青銅制品雖然大量存在,但由于青銅相對昂貴,不可能大量應用于生產,這一時期耒耜仍然是主要農具。
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使用而且范圍日益擴大,牛耕出現。這些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水平和農業生產技術的顯著提高。生產力水平的顯著提高,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推動了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2)漢代以來農具的發明創新和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
漢代農業生產技術發展的突出成果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是犁耕技術的發展,表現在犁壁的安裝和牛耕的推廣上;二是新型播種工具樓車的發明,三是代田法的出現。
三國時期,曹魏馬鈞在前人基礎上,制成更加完備實用的灌溉工具翻車。
唐代發明的曲轅犁是繼漢代犁耕發展之后農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標志著中國傳統步犁的基本定型;唐宋時期還發明了以水為動力的灌溉工具筒車和以畜力牽引的高轉筒車。
案例:下列有利于“精耕細作”農業發展的是 ①刀耕火種 ②鐵器牛耕 ③曲轅犁 ④翻車、筒車 ⑤都江堰 ⑥農學知識理論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④⑤⑥ d. ②③④⑤⑥
答案:d
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對“精耕細作”的理解和生產力的的發展對古代農業發展的推動作用。“刀耕火種”是一種原始的粗放型的農業生產模式,不利于農業的“精耕細作”。而生產工具的改進、水利工程的修建和農學理論的總結都有利于“精耕細作”農業的發展。
4、考點四:全面認識自耕農經濟
學法提示:自耕農經濟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在整個中國古代社會,自然經濟始終在中國封建經濟中占主導地位。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要注意從自然經濟的形成、特點及其影響因素等方面來分析理解。
考點落實 自耕農經濟:即小農經濟,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產生的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古代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其特征是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生產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滿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納賦稅,其性質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它有三個弱點:一是分散性,是一家一戶的個體小生產;二是封閉性,相互之間缺少交往和合作;三是落后性,相對簡單的生產工具、長期不變的生產技術和容易滿足的社會心理狀態。它是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也是近代以來阻礙社會生產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