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課 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模式的形成
7、a 生產力的發展是生產方式變化的根本原因。
8、a 小農經濟的狹小生產規模和簡單的性別分工,很難擴大再生產,阻礙了社會分工和交換經濟的發展。
9、答案:(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國古代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這種生產方式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的進步是其出現的原因。
(2)這種生產方式的特點是:男耕女織,自給自足。
(3)自耕農是國家賦稅徭役的主要承擔者;小農經濟非常脆弱,自耕農常因水旱災害或急征暴斂而破產。
解析:主要考查我國古代小農經濟這種生產方式及其特點。認真讀懂材料是做題的關鍵。
10、答案:(1)形成: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的進步及私有土地的出現,促使小農經濟形成。春秋時期自耕農產生,他們擁有少量土地,以家庭為單位經營農業,出現“五口之家,治百畝之田”的現象。
(2)特點:自給自足,除鹽鐵之外一般不外求。生產規模小,實行簡單分工,很難擴大再生產,阻礙了社會分工和交換經濟的發展。是國家賦稅的主要承擔者。非常脆弱。
(3)認識:小農經濟的產生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它構成了我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但從長遠來看,它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是造成中國近代落伍的原因之一。
解析:考查課程標準要求的主要知識點――我國古代農業生產方式。回答時要注意教材知識的歸納。
閱讀思考視窗參考答案:
牛耕的發明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改變了遠古以來的耕作方式,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時也改變著生產關系,導致井田制的瓦解。
解析:生產技術是生產力的重要因素,生產力的發展改變著生產關系。
例二 (•上海•3)觀察下圖,圖中的犁耕方式開始于
a.春秋戰國 b.西漢末年
c.三國兩晉 d.隋唐時期
答案:b 解析:從犁耕法的本義來考慮。犁耕法始于西漢,其基本特征就是二牛一人,二人拉犁,一人扶犁,表明農業生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