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史料應用】 2.《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渺渺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后世……’。”對此,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皇帝名號的確立是秦完成大一統的產物
b.皇帝名號的確立是秦王嬴政稱霸的需要
c.丞相和御史主動提出要給秦王改名號
d.秦王試圖通過改名號讓子孫認識自己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主要反映了皇帝名號以及皇帝制確立的原因,實際上是秦朝鞏固統一的需要。
【史料文本】 閱讀教材p10[歷史縱橫]和p11[歷史縱橫]。
【信息解讀】 兩則歷史縱橫都是秦統一后,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治,維護國家的統一而采取的措施。一個是制訂法律、發展經濟的措施,一個是基層行政機構設置,加強對地方的統治。
【史料應用】 3.全面分析畫面內容,下面兩幅圖可以反映出秦始皇( )
秦半兩錢 秦銅權
①統一貨幣 ②統一度量衡 ③統一文字 ④統一車軌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④
答案 a
思考:(1)秦始皇為什么對丞相乘車騎的多少如此在意?
(2)這則小故事反映了什么問題?(p10)
知識點撥 根據所學知識可以了解,在秦朝丞相位高權重,秦始皇為維護自己的特權和威嚴,所以很在意車騎的多少。
答案要點 (1)秦始皇開創了封建中央集權制,確立了皇權至高無上的原則。丞相車騎數量的增多,雖然僅僅是數量的問題,但它反映了相權的逐步擴大,勢必影響到皇權的加強和至高無上,因此秦始皇非常在意。
(2)這則小故事反映了秦朝的高度集權與秦朝的暴政和法律嚴酷。
變式1 皇帝在中央同時設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其直接目的是( )
a.確立皇權至高無上 b.削弱地方權力
c.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d.防止大臣專權
答案 d
解析 “中央集權”是相對于地方分權而言,是指全國軍、政、財權歸屬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控制,所以b、c項與題意無關;a項是根本目的;三公有明確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牽制,防止三公的任何一個專權,所以d項是正確的。
一、本課測評
比較西周的分封制,分析秦朝郡縣制對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p11)
知識點撥 本題要求在對比分封制的基礎上,分析郡縣制對中央集權的影響。結合所學分封制與郡縣制的內容,從維護中央集權制度的角度分析郡縣制的影響。
答案要點 在分封制下,受封諸侯擁有世襲特權,在他們的領地有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的獨立性,為形成諸侯割據創造了條件;在郡縣制下,郡、縣屬于由皇帝控制的地方行政機構,郡縣長官由皇帝直接任免,聽命于中央,地方上沒有特權,缺少獨立性。所以實行分封制不利于加強中央集權,實行郡縣制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變式2 下列有關分封制與郡縣制的表述,正確的是( )
a.都一直起到維護統治的作用
b.都是秦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c.都是封建統治者維護統治的手段
d.相比之下,郡縣制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答案 d
解析 a項錯在“一直”起作用這種說法;b項錯在“秦朝”這一說法,因為西周時實行分封制,秦朝廢分封行郡縣制;c項錯在“封建”二字上,盡管在封建朝代也實行過分封制,但西周的分封制處在奴隸社會;d項說法符合史實,說法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