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導學案
師:除了走訪親戚外,有些人選擇的是好友相聚,少不了要到外面去撮一頓了,當然這未嘗不可,但是有些人卻為此講排場,比闊氣,如上次張三請客花了4000元,那我肯定不能低于他了,我這次至少也要花上5000元,這樣才有面子嘛。在座的各位又是怎么看的呢?這種消費行為又是在什么樣的消費心理的指引下?(多媒體顯示問題)
師:在這個調查結果,我們可以看到,有31.46%的人選擇外出旅游,應該說旅游業(yè)在假日經濟蛋糕中分得的切塊是越來越大。請同學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今年黃金周的旅游情況(點擊) 難怪有人稱旅游業(yè)是“行走得錢”
師:對于旅游消費人們主要是為了散散心,緩解工作或學業(yè)的壓力,但有些人并不是為此,而是為了求新、求奇、求異,企求增添與眾不同的新鮮經歷。(點擊查看圖片:今年出現(xiàn)另類的旅游活動——到大海上去搖滾)問題出來了:這些人的消費企求是什么呢?(多媒體顯示問題)
師:旅游的方式上,以前一般是隨團旅游,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自助游或自駕游,這又是什么原因呢?(多媒體顯示四個問題,分組討論)
(1分鐘時間討論)
師:結果出來了嗎?第一組同學來說看看………………
生:受從眾心理的影響。
師:有從眾心理的人,看到許多人在做同一件事情,便不由自主地加入,這種消費會受別人行為、別人評價的影響。人們追隨時尚的心理,往往能夠引發(fā)對某類、某種風格的商品的追求,并形成流行趨勢。商家往往利用消費者的這種心理來推銷總結的商品。大家在電視上經常可看到商家邀請明星來為自己的品牌做廣告,比如:(點擊)美寶蓮的代言人:章子怡;百事可樂的代言人:周杰倫和一些足球明星。是為什么呢?商家看到的就是人們的這種消費心理。那么怎么評價這種消費心理呢?比如說我們去拜訪親戚是不是都都要送他們保健品呢?這種從眾心理可取嗎?
生:略(可購買一些其喜歡的商品)
師:是不是說消費不能從眾呢?
生:略
師:對消費是否應該從眾要具體分析,比如說,XX年北京要開奧運會了,學習英語成為一種潮流,很多人花錢去培訓英語,這樣的從眾消費是可以的提倡的。(多媒體)
師:第一個問題解決了,我們一起來看第二個問題,請第二組的同學起來發(fā)言。
生:攀比心理。
師:這些人看的已不是吃飯本身的實用價值和其中的情感寄托,而是出于“向上看齊”“人無我有”炫耀心理,屬于攀比心理引發(fā)的消費,這種消費不理性、不健康的,不值得提倡。尤其是對于在座的每一個同學來說,攀比心理的消費將會給一些家庭造成很大的壓力,作為學生,沒有任何收入,我們應該體諒父母的良苦用心,拒絕攀比心理。
師:接下來,我們再一起來看一下第三個問題,屬于什么樣的消費心理呢?
生:求異心理。:這些人消費時喜歡追求與眾不同、標新立異的效果。
師:進一步設問:怎樣看待這種現(xiàn)象?(這種心理好不好呢?)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點撥:一方面,這種消費有時可以帶動新工藝、新產品的出現(xiàn),比如有些人為了與眾不同,將手機的鈴聲設置為自己喜歡的鈴聲,這就導致移動公司推出了個性鈴聲這種新的服務。但另一方面,但是求異、展示個性也是有限度的,還必須考慮社會的認可,還要考慮代價。(舉例:張愛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