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第一課 責任與角色同在 教案
第一課時:我的角色 我的責任(一)責任的含義活動1里根的故事:(這個男孩就是里根,后來當選為美國總統。)[引出責任](1)這個少年應該賠錢給店主嗎? (答:少年做錯了事,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2)爸爸應該為孩子支付賠款嗎? (答:是父親的責任,我國婚姻法也規定在未成年子女對國家、集體或他人造成損害時,父母有賠償經濟損失的義務。) (3)你贊成爸爸的決定嗎?你覺得爸爸為什么要這樣做? (答:父親要求孩子將來償還墊付的賠款,看上去好像對孩子的要求嚴厲了一些,但是這對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是很有幫助的。) 活動2:回顧自己的成長歷程(1)你從什么時候開始,認識到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答: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范圍的擴大,我們的智慧和本領增長了,我們需要承擔的責任也逐漸增多。) (2)隨著年齡的增長,你是否感到自己的責任也在逐漸增大呢? 教師講述:自從走上自立的路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范圍的擴大,我們需要承擔的責任也逐漸增多[課本劃線]。那么,什么是責任呢? 歸納責任的含義。 問題1:什么是責任?責任應包含兩層含義:責任是一個人應當做事情;責任是不應該做的某些的事情。[課本劃線] 活動3: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在家庭、學校、社會各領域當中選擇一個角色,探討在這個領域中該做和不該做的事情,填寫在課本的表格中。然后將小組討論的結果在全班進行交流。
應該做的事情
不應該做的事情
家庭
體貼孝敬父母
不應該用粗魯的態度對待父母
承擔一定的家務
不應該對父母提出過分的要求
學校
上課專心聽講
不應該逃避打掃教室衛生
幫助遇到困難的同學
不應該抄襲作業
社會
自覺遵守交通規則
不應該偷別人的東西
在公交車上給老人讓座
不應該隨地吐痰活動小結: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也有不應該做的事情,責任就是一個人應當做的或者不應該做的事情。 (二)責任的來源活動4:眾志成城 抗震救災 看多媒體汶川地震相關資料,思考:(1)材料中出現了哪些人物? (答:上級領導、消防隊員、部隊戰士、醫生、民政部門等) (2)這些人物分別承擔了哪些責任? (答:略。教師講述:在救災的過程中,這些人因不同的社會身份而負有不同的責任。) (3)他們承擔的責任來自哪里?作為社會一員的你能為災區做點什么?
哪些人?
什么責任?
責任來源?
上級領導
組織、指揮搶震救災
法律規定、分配任務、職業要求、上級任命
消防隊員
滅火
分配的任務、道德原則
部隊戰士
尋找被困的人并實施救援工作
分配的任務、道德原則
醫生
盡力搶救、治病救人
職業的要求、法律規定、道德原則
民政部門
運輸物資
分配的任務、法律規定、道德原則
學生
捐獻零花錢、獻愛心
公民身份、分配的任務、道德原則
災民
災后自救
法律規定、傳統習俗、道德原則
記者
報道災情
職業的要求、法律規定、道德原則在學生討論第3個小問題之前,教師先引導學生思考: 問題2:責任的來源有哪些?(答:責任的來源:責任產生于社會關系之中的相互承諾。責任來自于:對他人的承諾、分配的任務、上級的任命、職業的要求、法律規定、傳統習俗、公民身份、道德原則。) 活動5:下面這些責任來自于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