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效祖國2
學生:中國古代的數學十分發達。著名數學家祖沖之是世界上把圓周率準確計算到小數點后7位數字的第一人。著名的“勾股定理”比西方早5XX年被中國人發現,元朝郭守敬編寫的《授時歷》則與現行公歷大體相當,《九章算術》的出現已經標志著中國在東漢時期古代數學形成了完整的體系。
學生:我國古代人民創造了輝煌的科技成就,有無數的世界之最。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是世界上第一臺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甘石星經》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趙州橋是世界上最早的石拱橋,“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藥,我國在唐代就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分科較細的醫學院。
學生:回顧歷史,我們驕傲,中華兒女用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孕育了中華魂,展望未來,作為祖國的下一代,是民族復興的希望,我們應該認清自己肩上的歷史使命,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大膽創新,勇于實踐,為祖國科技文化再展風姿而努力奮斗.
★第二部分:探尋世界科技前沿
主持人:科幻小說家曾預言,21世紀的科學技術將會有驚人的飛躍,我們能否像科幻小說中一樣,意念一動就可以登錄因特網?能否眼睛一瞥就讓房間里的空調自動啟動?讓我們跟隨科技探尋隊進人他們的視野。
學生:“把握科技發展脈動,追蹤世界科技前沿”,歡迎各位來到科技前線。現代社會里,科學技術的成果已經滲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許多科技發明將向著與普通人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方向發展.科學家和研究工作者們利用仿生技術、基因工程等先進科技來增強人體各種功能,讓一些因為疾病、傷殘等原因喪失某種身體功能的人重獲新生。英國華盛頓的澳大利亞程序師彼得開發了一種系統,它可以讓霍金這樣的肌萎縮性側索硬化應忠者突破自奔身體殘障的限制,僅通過神經系統的信號就能與外部世界建立聯系,用安置在皮膚表面的電極接收神經承統的信號,然后人工智能系統時其進行分析,激活輸出信息。
★第三部分:揭密神舟飛天創新
主持人: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飛天的夢想綿延不息。它曾化作“牛郎織女”、“嫦娥奔月”的動人傳說,化作敦煌壁畫的美麗倩影,化作明代人萬戶以生命為代價的壯舉(乘坐自制的火箭開始人類首次飛向太空的嘗試)。亙古至今,凌霄飛行的理想激勵著有志之士上下求索。我國飛天夢想化為現實讓無數中華兒女為之驕傲、自豪,大家了解飛天的歷史嗎?清楚中國航天人的奮斗嗎?請跟隨我們的神舟系列特別報導組進人航天世界。
學生:如果說20世紀主要是對抗的世紀,21世紀就是競爭的世紀。
進入新世紀后,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多極化趨勢在繼續發展,國際局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世界各主要國家都紛紛在調整戰略,當下正在進行的國際競爭在性質上歸根結底是一種以高科技實力為主要內容的綜合國力竟爭,是一種你追我趕、不進則退的激烈競爭。在當前和今后很長時期內,我國面臨的主要挑戰是能否在這場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中獲勝,特別是在以信息技術和外空技術為主要內容的新科技革命中脫穎而出。
從1958年毛澤東號召“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到1970年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的旋律蕩漾太空,從1992年載人航天工程藍圖繪就,到四次無人飛行試驗相繼進行,從XX年10月16日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到今天神舟六號安全著陸,我們看到了中國人民的熱切企盼,看到了新中國幾代領導人的堅定決心,看到了無數科技工作者的無私奉獻。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成功再次表明:中華民族是一個自強不息的民族,中國人民是極富創造力的人民,中國完全有能力自立于世界航天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