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效祖國2
鳳舞九天的“神舟”6號由軌道艙、返回艙、推進艙組成,包括結構與機構、制導導航與控制、熱控、電源、測控與通信、數據管理、環控與生保、回收著陸、推進、儀表與照明、有效載荷、乘員、應急救生共計13個分系統,設備643件,元器件10萬多只,裝船軟件83個,語句40萬條,節點8萬多個,計算機芯片120多個。有13項關鍵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制造飛船的各種零件中,國產化率達到了95%。
托起“神舟”的“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將“神6”送上太空后以發射成功率100%的佳績完成了它的表演。這款由中國自行研制的運載火箭從1992年方案論證到1999年11月首飛僅歷時7年。在研制過程中,關鍵技術攻關項目大大小小加起來有近百項,在運載火箭上采用了多項新技術,其中運載火箭故障檢側系統和逃逸系統等主要關鍵技術,屬于世界性難題。
“神舟’遨游書寫了中國航天新篇章,“嫦娥”蓄勢待發將迎來中國航空新紀元。為了成功實現首次繞月探測,我國將采用大里新的技術,產品幾乎牽涉到航天新技術的各個方面,包括新的元器件、新的編碼等。現在我們的相關單位正在全力攻關、突破,成功后將用到我們的“嫦娥一號”上。
從火箭到飛船,從地面到太空,從沙漠到海洋,從起飛到著陸,在“神舟”完美表現的背后,中國航天人用特有的執著、敬業、創新方式.論釋出中國航天新的精彩。
歷史是一條無盡的跑道,每一個駐足既是終點,也是起點。神舟六號七大系統這批“少帥”都是在30出頭,從發射場到著陸場,工程其他系統的關鍵技術崗位上也不乏20多歲的骨干。在運載火箭系統,據統計,從1992年到XX年,火箭的設計師平均年齡年輕了18歲。“龍芯”cpu研制組共有55名成員(含微電子中心5人,研究生29人),平均年齡28歲,全部都是我國自己培養的博士、碩士。顯然,科技支撐才有一枝獨秀的中國芯。
★第四部分:盡顯當代青年風采
主持人:“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她出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冰心老人用優美的語言闡述了成功背后的艱辛和不易,在科技之花盛開的背后,有多少我們未知的故事呢?就讓我們跟隨攝像機去看看成功者的足跡。
“干這一行,我惑觸最深的是一輩子提心吊膽。但是,我非常喜歡這一行。我熱愛祖國的航天事業,可以犧牲自己的利益,集中力女把事業做好。” —王永志
1961年,王永志以優秀的《洲際導彈設計》論文在蘇聯畢業并被評為工程師職稱后,謝絕了導師的挽留,毅然回到祖國,被分配到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總體設計命工作,隨即參加了我國多一枚中近程火箭的設計研究。1964年6月,王永志第一次走進戈壁灘,執行發封我國自行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火俞任務。“這一次,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一華子也忘不了。’回憶過去,王永志思緒萬千。當時試驗發射遇到了一個問題:導彈射程不夠。現場的專家們都在考慮,怎樣再給火箭多添加點推進劑,可無奈火箭的燃料貯箱有限,再也喂不進去了。正當大家絞盡腦汁想辦法時,王永志大膽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議:火箭發封時推進劑溫度高,密度就要變小,發動機的節流特性也要隨之變化。根據計算,如果從火箭儲箱內泄出600公斤燃料,這枚火箭就會命中目標。在會上提出這個意見,當時大家都不太相信,說本來火箭射程就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