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九年級政治第11課 胸懷全球 迎接挑戰教學設計
② 詞作家那深厚的文化底蘊,整首歌詞的聯想頗有深度。“烽火”讓人想起兩千多年前的烽火狼煙、“烽燧戲諸侯”;聽到此,腦海中很容易就浮現出古代山峰之上一個個烽火墩臺的景象,甚至一下子就想到烽火點燃、一呼百應的壯觀場景。
③ “洪荒”兩字讓人由古及今,除了驚嘆用語大氣外,還油然而生貼切的敬意,“覆蓋洪荒”,多么宏大的氣魄,而《世界和平》恰能具有如此巨大的覆蓋力。
④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的詩句不覺讓人想到戰爭下的親情,時至今日仍令人感到身臨其境。然而,即使是萬金的家書,也不抵親人之間真正的團聚更富有和諧的意境,正是透過通俗的語句表達出這個祈愿,對和平充滿了暢想和希冀。
⑤ 鴿子在傳說中曾口銜橄欖枝為戰火中的人們帶來和平的信息,基于此,它被賦予和平使者的美譽。詞作者巧用這一典故,讓鴿子仿佛有了靈性,橄欖枝也在這里被突出,顯得意味深長。
最后總結:“和平”本身就是一個永恒的話題,這個詞匯在世界人眼中永遠是那么熟悉卻又那么陌生,它是人類永恒追求的目標;正是因為一直都沒有完全達到,也沒有真正的得到過,更因為它的美好,才有人們不停的向往,需要不斷地追求。出示課題——心憂天下 向往和平(板書)【轉承】2.歷史再現:為了呼吁和平,藝術家們用不同的形式表達了他們熱愛和平的心愿和情感。和平是他們的心聲,也是我們全人類愛好和平的人們的心聲,人們渴望有一個和平、安寧的生活環境。然而,戰爭的煙火時常都在世界各地蔓延,那冰冷的武器和無情的戰火隨時都讓和平鴿在哭泣。這不禁要讓我們開始反思:戰爭到底給人類自己帶來了什么?接下來,就讓我們借助一張張的歷史圖片來探尋問題的答案。展示圖片2-4: 提問1:中國在百年近代史上,經濟和社會發展因戰亂蒙受了怎樣的巨大損失? 【生結合所學歷史知識回答】:名 稱主 要 內 容《南京條約》賠款2100萬元,割讓香港島給英國,開放通商五口岸《北京條約》割占九龍司,賠款800萬兩白銀《馬關條約》割讓中國臺灣、澎湖列島、遼東半島給日本,賠款白銀2億兩《辛丑條約》賠款4.5億兩白銀師: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的100多年里,中國受盡了列強的欺辱。消除戰爭實現和平,建設獨立富強、民主幸福的國家,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孜孜以求的奮斗目標。當然戰爭不僅給中國人民帶來損失,而是給全人類帶來了太多的不幸和災難。展示圖片5-6: 〖說明〗:在我們讀圖之前,向大家推薦四個關鍵詞來幫助我們全面地理解圖片。 1.(圖片或歷史)背景; 2.(抓住畫面)細節(圖片之所以能給人以震撼,這種力量就是來自于細節); 3.(人物主觀)感受; 4.(圖片之間)對比;如圖片6:這張畫面的內容:背景:日本廣島的一位婦女在喂養受傷的嬰兒。細節:嬰兒雙眼緊閉,口含母乳;母親神情呆滯,右頰有一塊核輻射留下的創傷。對比:前面幾幅圖片反映的是被侵略國家(我國)的情況,而這幅圖片中受害的是侵略國家的人。感受:戰爭,不僅給受害國帶來無盡的苦難,也給戰爭發起國的人民帶來深重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