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上冊全冊教案
3.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講解]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的必要性,因為只“溫故”而不獨立思考,決然達不到“知新”的目的。過去有這樣一種理解,把“溫故”(復習舊知識)和“知新”(獲取新知識)看作相互補充的兩個方面,如子夏所說“日知其所無,月無忘其所能”(見《論語•子張》),這是因為忽略了下面“為師”二字。《禮記•學記》中記錄了孔子這句話:“記問之學,不足為人師。”這說明孔子認為只能記誦一些知識,是不能當別人的老師的;一定要將知識融會貫通,能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所發現,才“可以為師”。可見,“溫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兩件事,關鍵在于要“知新”,這就需要獨立思考了。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講解]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闡述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認為二者不可偏廢。其中,“罔”“殆”二字歷來解釋紛紜。朱熹注云:“不求諸心,故昏而無得;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不求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習其事”,指的是不讀書。講這一章,要防止產生片面理解,要使學生認識到“學”是基礎。孔子就很重視“學”,反對離開“學”這個基礎去胡思亂想。他曾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講解]關于這段話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記載:子路盛服見孔子,孔子批評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顏色依舊充盈。孔子又對他說:“……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則知,行至則仁。既知且仁,夫惡有不足矣哉!”據此,最后的“知”字當破讀,通“智”。孔子說這番話的意思是,言行要謹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用現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謙虛的學習態度。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這兩章內容相同,故予合并。
[講解]這兩章也是講學習態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學習,隨時隨地都要注意學習,不但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借鑒別人的短處,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類似的毛病。老子也說過類似的話:“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資,也有借鑒的意思。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講解]“士”,在《論語》中大約出現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負或有特殊社會地位的人。“弘”,胸懷寬廣;“毅”,意志堅強。胸懷寬廣,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堅強,才能長期堅持奮斗。“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曾子說這番話的目的是,鼓勵門人要一生為實現“仁”的理想而奮斗。
9.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講解]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會現象。何晏集解:“大寒之歲,眾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凋傷;平歲,眾木亦有不死者,故須歲寒而后別之。喻凡人處治世,亦能自修整,與君子同;在濁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茍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與君子無異,惟臨利害,遇事變,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見也。”二說大同小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