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上冊全冊教案
4.導入和延伸
可用創造情境的方式導入。
延伸的辦法是引用古詩文中有關兒童的描寫,(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詩句:“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引發學生的聯想。
有關資料
一、作者和作品
作者沈復,生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卒年不詳。字三白,長洲(現在江蘇蘇州)人。工詩畫、散文。至今未發現有關他生平的文字記載。據《浮生六記》來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曾以賣畫維持生計。與妻陳蕓感情甚篤,因遭家庭變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歷盡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后情況不明。
《浮生六記》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題,依次是《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游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據考證,最后兩卷系偽作,文字亦不如前。
二、譯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時候,能睜大眼睛直視太陽,視力好極了,每遇見細小的東西,一定要仔細觀察它的紋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脫事物本身的樂趣。
夏夜里,蚊群發出雷鳴似的叫聲,我心里把它們比作群鶴在空中飛舞,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現了千百只白鶴;抬頭看著它們,連脖子也變得僵硬了。我又留幾只蚊子在白色帳子里,慢慢地用煙噴它們,使它們沖著煙邊飛邊叫,構成一幅青云白鶴圖,果真像鶴群在青云邊上發出叫聲一樣,這使我感到高興極了。
我常在土墻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臺上雜草叢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臺子一般高,把叢草當成樹林,把蟲子、蚊子當成野獸,把土塊凸出部分當成丘陵,低陷部分當成山溝,我便憑著假想在這個境界中游覽,愉快而又滿足。
有一天,我看見兩只小蟲在草間相斗,(便蹲下來)觀察,興味正濃厚,忽然有個極大極大的獸拔山倒樹而來,原來是一只癩蝦蟆,舌頭一吐,兩只小蟲全被它吃掉。我那時年紀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聲驚叫起來。待到神智恢復,捉住癩蝦蟆,抽了它幾十鞭子,把它趕到別的院子去。
第二單元 單元說明
本單元仍以人生為主題組元,側重于理想和信念。選文同樣兼顧詩文,兼顧古今,兼顧中外。《理想》是一首哲理詩,打種種比方,用種種意象,闡述理想之于人生的決定意義。《短文兩篇》中的《行道樹》,借行道樹的形象表達無私奉獻的人生信念。奉獻的事業是神圣的事業,“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第一次真好》通過兩個事例抒寫人生的一種體驗。第一次的感覺真奇妙,新鮮而刺激,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多姿多彩。《人生寓言》選了兩則,《白兔和月亮》中,白兔擁有了月亮反而引起了無窮的得失之患,說的是好事也可以變成壞事;而《落難的王子》說的則是壞事也可以變成好事,多愁善感的王子因落難而變得堅強起來。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向世人敞開了自己的內心世界。這位偉大的科學家一生致力于科學研究,她的樂趣完全在科學本身,她志趣高潔,不圖名利,但求自由與寧靜,把全部精力投入心愛的科學事業中去,她認為要成就一番事業,目標必須始終如一,要堅忍不拔,滿懷信心,勤奮工作。《〈論語〉十則》都是人生格言,有的談求知態度,有的談學習方法,有的談修身做人這一單元與上一單元相比,不但側重點不同,而且理性的成分更多一些,可以進一步提高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本單元的閱讀教學,與上一單元有延續性。在理解課文內容方面,要聯系自己的人生體驗,深入思索,反復咀嚼,領悟課文深長的意味。同時要注意學習課文的表達技巧。在閱讀方法方面,要繼續練習朗讀,提高朗讀水平。引導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學習本單元,要根據課文特點,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理想》富有哲理性,要善于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去理解哲理。《短文兩篇》有敘有議,要抓住議論,探究“議”與“敘”的內在聯系,深入理解課文內容。《人生寓言》比較含蓄,要注意準確地概括寓意。《我的信念》自有作者的思路,要全面把握課文內容則要指導學生按邏輯順序加以梳理。《〈論語〉十則》是文言語錄,要弄懂,熟讀,深思,牢記。朗讀訓練的要求應該有所提高,發音、停頓、重音、語調、速度和感情諸方面,都要給以扎實有效的指導。本單元的綜合性學習,以“漫游語文世界”為主題,溝通課堂內外,引導學生注意生活中的語文現象,一方面從中汲取營養,一方面干預語言文字使用中的不規范現象,在實踐中鍛煉口語交際能力和寫作能力。綜合性學習應該在上一次活動的基礎上,堅持成功的經驗,改進不足之處,搞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