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上冊全冊教案
教學設計
一. 導入新課
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竹枝詞》中寫道,“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情”,生動地描繪了一種有趣的天氣現象,說明作者對這種自然現象觀察得非常細致。因為天氣與人類的生活的息息相關,所以,千百年來,人們也在一直留心觀察自然界。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科學小品文——《看云識天氣》
二. 整體感知
1. 出示學習目標。
2. 聽讀課文,思考:
① 云和天氣到底有怎樣的關系?
② 本文主要介紹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們各有什么特征?分別預示怎樣的天氣情況?
請你設計一種表格來完成,看誰設計的好。
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共同完成上述題目。
三. 重點研究
1. 本文介紹了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們讀來條理清晰,作者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你能從課文中找出有關語句嗎?
學生速讀課文,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交流,最后師生共同明確:
文章先說不同形態的云和天氣的關系。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態萬千,變化無常”一句總說,然后描繪了萬千姿態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綱”,后面三段就是遵循這個“綱”展開的。第六段開始寫“云的光彩同天氣的關系”,最后一段總結全文。在文章內部,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來介紹的。如第三段,把“薄云”分成“卷云”、“卷積云”、“積云”、和“高積云”,并分別介紹了它們的特點及和天氣的關系。
2. 本文是一篇介紹科學知識的說明文,但語言生動,對云的描摹也細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辭方法?運用這些方法有何好處?試從課文中找出幾例加以體會。你能否仿照課文中的例子寫幾個句子?
① 學生在課文中畫出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方法的句子。
② 齊讀課文第1自然段,體會說明文語言的生動特點,并仿照課文造句。
四. 小結
本文介紹了種類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層次清晰,很有條理,關鍵在于作者選取了合理的說明順序。另外,作為一篇科普說明文,作者寫得非常生動形象,這得益與運用了恰當的修辭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對于自然現象的細心觀察。其實,只要我們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觀察,一樣可以寫出精彩的文章來。
五. 拓展延伸
小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云的諺語、成語、俗語、詩詞幾2文章片斷等。
六. 留心自然界的各種現象,寫一則觀察日記。
18綠色蟈蟈
教學目標
1. 速讀課文,能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 內容。
2. 能體味文中的美詞佳句,并說出其作用。
3. 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激發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閱讀文章、概述內容的能力。體會文章的語言特色。
教學設計
一. 情景導入
同學們,也許你還記得童年時看螞蟻搬家時的情景吧?也許還記得在夏夜里在草間提著燈籠捉螢火蟲吧?也許你已經從各類文章中體會到蜜蜂、小鳥等各類小動物生活情趣,這些美好的昆蟲、動物也許都是伴隨你成長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訪一位昆蟲朋友——綠色蟈蟈。
出示目標并板書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