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及測試題全冊3
教師演示:有關水土流失、黃土高原、黃河水的圖片或錄象。
【教學過程】
一、引入
上節課,我們各小組已經制定了雨水對土壤的侵蝕程度和什么因素有關的研究計劃,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交流一下吧。看看,我們的設計是否科學、合理。
二、交流、討論實驗方案
1、小組交流展示實驗方案。
2、全班討論,評價、修改或完善實驗方案。
3、思考:在實驗中我們還要注意什么問題?
4、小結。
三、探索侵蝕的實驗
1、實驗前的準備:明確實驗方案和注意事項,教師特別要提醒注意實驗中的公平性、操作的規范性;準備實驗裝置。
2、學生小組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要求用容器接住“徑流”,認真觀察并記錄實驗中的現象。
3、小組交流:實驗中我們看到了什么現象,這些現象說明了什么?
4、全班交流匯報。
5、小結:土地被侵蝕的程度和哪些因素有關呢?
四、拓展延伸
1、剛才我們進行了探索侵蝕的實驗,由此我們可以推測在自然界中什么地方的土地最容易發生侵蝕呢?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出示“黃河水”、“水土流失”等相關圖片和錄象。
2、土地在被侵蝕的過程中地形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呢?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出示“黃土高原”等相關圖片和錄象。
3、思考:侵蝕會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災害?
學生交流討論。
五、課后作業
事物都有雙面性,侵蝕在給我們帶來災害的同時,又給我們帶來了什么呢?請同學們課后去思考一下,并找找有關資料。
第七課 河流對土地的作用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河流也是流水侵蝕土地而形成的。
河流會侵蝕河床和兩岸,并帶走泥土,在水流比較緩慢的地方,這些泥土又會沉積下來。
河流的侵蝕和沉積作用,形成了許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過程與方法:
做河流實驗,探究河流對土地的作用。
推測河流什么地方流速快,什么地方流速慢,什么地方將會有侵蝕,什么地方將會有沉積。
觀察河流實驗中的現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號記錄和表示河流實驗結果,并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
嘗試解釋沖擊平原的形成原因。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斷變化著的。
培養對土壤的感情,認識保護耕地不被破壞的重要性。
風化、侵蝕、沉積等作用對人類有利有弊。
【教學重點】做河流實驗,探究河流對土地的作用。
【教學難點】觀察河流實驗中的現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號記錄和表示河流實驗結果,并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
【教學準備】
分組器材:濕潤、混有少量沙的土、長方形塑料水槽(可用一升牛奶盒剖開對接成河道裝置)、報紙、塑料薄膜、小鏟子、大飲料瓶、塑料杯(杯底側邊扎孔)、水、尺子、接水桶。
教師演示:河流形成、河流侵蝕兩岸和河床、江河下游泥沙沉積成平原的圖片或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我們國家有哪些大的河流?家鄉有哪些河流?這些河流和我們的生活生產有什么關系?你知道長江和黃河的形成原因嗎?
2、學生回答,教師小結后講解:河流一般是由冰雪融化形成的小溪,或是山澗溪流匯集而成的。當流水漫過地表時,會形成細小的水流和溝壑,這些細小的水流會逐漸形成溪流并匯成河流,而溝壑在流水不斷侵蝕的過程中會逐漸發展成大的切溝和沖溝并形成河床。
3、河流的形成也是流水對土地的侵蝕結果。那么河流對土地又會有什么影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