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及測試題全冊3
學生討論交流。
4、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索河流對土地的作用。
二、探索河流對土地的影響
1、河流會侵蝕兩岸的土地嗎?
2、如果河流從崎嶇不平的山地流到地勢平緩的地方,河水攜帶的泥沙會怎樣呢?
回憶沉積實驗,觀看關于“大石頭—鵝卵石—細沙”的圖片。
3、學生實驗。
準備實驗裝置:注意空出盒的1/3不要裝土。
觀察無河水流過的“河道”,在記錄紙上畫出河道的形狀,并把它的寬度、深度標記在圖上。
推測:當河流形成時,什么地方流速大,什么地方流速小,什么地方會發生侵蝕,什么地方會發生沉積?
在河道上記下自己的推測,用虛線標出。
學生動手實驗。注意:在向“河流”注水時,一定要檢查出水口是否正對“河道”,試一試,流出的水是不是正好流入“河道”中。確保無誤后,才能正式向“河道”注水。注水一開始,要保持杯子中的水始終是滿的。在實驗盒的出水口,一定要用較大的容器接住流下來的水。為了讓效果明顯,觀察得更清楚,可以讓實驗觀察的時間長一些,也就是說在一瓶水流完后,再接著倒一瓶水。
觀察河水流動速度的變化,注意河水的什么地方被侵蝕了?什么地方會有土沉積下來?
4、小組交流、討論。
5、全班交流、匯報。
6、小結。
三、侵蝕和沉積形成的地形地貌
1、思考:為什么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學生討論回答。
2、自然界中每時每刻都有侵蝕和沉積的現象發生。教師出示相關圖片或課件。
四、課外拓展活動
除了流水,還有什么自然的力量能引起土地的侵蝕和沉積?請課后閱讀單元資料庫,了解其他自然力如風、冰川、海浪等對土地的侵蝕和沉積作用。
第八課 減少對土壤的侵蝕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各種自然力量在重塑地表形態的過程中,也會影響人類的生產生活。
人類自身的活動也在改變著地表的形態,我們要盡量減少土地遭受侵蝕。
過程與方法:
通過模擬實驗,檢驗自己的家園能否經住暴雨的侵襲。
對實驗結果進行反思,并尋求改進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各種力量在重塑和改變地表的地形地貌時,也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正面或負面的影響。
認同人類活動要尊重自然規律,減少因自身活動帶來負面影響的觀點。
認識到土地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關注人類為防止水土流失,保護土地不被破壞而采取的各種措施。
【教學重點】通過模擬實驗,檢驗自己的家園能否經住暴雨的侵襲。
【教學難點】對實驗結果進行反思,并尋求改進的方法。
【教學準備】
分組器材:長方形塑料水槽(或大盤子)、土、報紙、塑料薄膜、小鏟子、降雨器、水、接水容器、建造房屋的材料等。
教師演示:防治水土流失的圖片、錄象或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流水、風、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會侵蝕土地。侵蝕使某些地方的土壤流失,改變了地形地貌,同時對人類的生產生活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為了保護自己的家園,人們想辦法盡可能地減少侵蝕。出示預防水土流失的圖片、錄象或課件。
2、今天我們就運用我們在這個單元所學的知識,在一個大水槽里建造一個有山地有平原的地形,然后選擇地形中的一個地方建造房屋。如果暴雨即將來臨,我們的家園能經得住風雨的襲擊而不被破壞嗎?我們就以小組為單位來比一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