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及測試題全冊3
二、設計和建造我們的家園
1、我們建造什么樣的地形,用什么材料?選擇什么位置建筑房屋?小組討論并畫出設計圖。
2、全班交流展示設計圖,并描述為什么這樣建造地形,解釋為什么這樣選擇家園的位置,以及選擇建造地形及房屋所需要的材料的理由。
3、評價、小結(jié)。
4、預測暴雨過后,我們的家園會怎樣?
三、暴雨對我們的家園有什么影響
1、思考:在比賽實驗中,每組的什么條件應該保持相同,為什么?
2、學生進行比賽實驗:用噴水器裝水模擬暴雨降臨,觀察自己的家園能否經(jīng)得住暴雨的襲擊。
3、交流討論并評價比賽實驗結(jié)果。
4、反思:如果重新設計建造自己的家園,我們會對地形做哪些改進?我們?nèi)詫⒎孔咏ㄔ煸谧畛踹x擇的地方嗎?為什么?我們將房子建造在哪里?
四、總結(jié)、拓展延伸
1、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了哪些力量會改變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2、地球的各種力量包括人類自身在改變地表的地形地貌時,會對我們造成哪些災害?
3、調(diào)查一下,人們采取了哪些措施來防止這些災害的發(fā)生,以及盡量減少災害造成的危害。
第三單元《地球表面及其變化》知識匯總
1、地球表面(有平原、高原、盆地、山地、海洋、河流)等多種的地形地貌。常見地形特點如下:
地形 特點
平原 地貌寬廣平坦,起伏很小
高原 面積廣大,地形開闊,周邊以明顯的陡坡為界
丘陵 高低起伏,坡度較緩,由連綿不斷的低矮山丘組成
山地 地勢較高,蜿蜒起伏,層巒疊嶂
盆地 四周地勢較高,中間低平
2、從地形圖上,你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不同顏色表示不同地形。地球上(海洋面積比陸地面積大)。我國西部多(高山),東部多(平原)。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內(nèi)部運動)引起的。地球內(nèi)部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部分,絕大部分的地震發(fā)生在(地殼)內(nèi),火山活動與(地幔和地殼的運動)有關。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溫度越來越高,壓力越來越大)。
4、地球內(nèi)部的運動是地表形態(tài)發(fā)生不斷的變化,這種變化有時表現(xiàn)出來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時是極其緩慢的變化,像喜馬拉雅山年復一年的隆起。地球表面的很多變化都是在(流水、風、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緩慢的進行的,我們在短時間內(nèi)難以察覺。
5、很多的高山是因為(板塊的擠壓)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峽谷是(板塊拉伸)后形成的斷裂谷。舉例:兩大板塊受拉張(東非大裂谷、大西洋)兩大板塊碰撞(喜馬拉雅山)
6、巖石變化的原因有(冷和熱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動物的活動)等。
7、由于受(水、大氣、氣溫或動植物的作用),巖石破碎,這種現(xiàn)象叫(風化)。
8、土壤分層實驗中,最底層是(沙礫),中間是(沙和粉沙),最上層是顆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腐殖質(zhì))。
9、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質(zhì)、鹽分、水和空氣)等物質(zhì)的(混合物)。
10、土壤是地球上最有價值的資源。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著(幾十億個生物體)。細菌:(分解動植物的殘體);蚯蚓:(使空氣和水更容易進入土壤);螞蟻:(在土壤中群居);蝸牛和甲蟲:(靠腐爛的生物為生);植物的根和莖:(腐殖質(zhì)的主要來源)。
11、雨點降落時的力可以打散并建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動時,攜走了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帶走了,這就是(侵蝕)。(雨點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蝕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