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三年級科學上冊全冊教案
活動1 尋找光源
活動目標
1. 能通過觀察找出周圍環境中的發光物體。
2. 能根據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對發光物體進行分類。
教學過程:
1. 可2至4人一組,活動時間約為15分鐘。
2. 活動時,教師應鼓勵學生在學校周圍及室內尋找發光的物體,在課堂上鼓勵學生將搜集到的資料與小組的同學討論。有些學生可能會提出月亮是發光的物體,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資料認識月亮本身不發光,它只是反射太陽光。
3. 學生有可能找的不是發光物體。這時,教師不應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應引導學生設法驗證。
4. 教師給學生講解基本的分類方法,啟發學生對知道的發光物體進行分類。
評價建議
根據找出發光物體的數量進行評價:1-3個(一般),4-5個(良),5個以上(優)。
活動2 我看見了光
活動目標
1. 能對要解決的問題提出自己的猜想。
2. 能正確地用文字記錄實驗現象。
3. 能從多次實驗結果中,發現光傳播線路的特點。
4. 能設計實驗,并找出生活實例驗證自己的發現。
5. 能與小組同學共同研究光傳播的特點。
6. 能舉例說明人們的日常生活與光的密切關系。
教學過程:
1. 可2至3人一組,活動時間約一個半課時。
2. 活動時,教師應先引導學生對實驗結果進行預測,哪幅力能看到手電筒的光,然后,引導學生分別按照兩幅圖中的方法進行實驗,學生在組內多次進行實驗,可以讓前兩塊硬紙板的孔對正,第三塊與前兩塊的孔不對正,觀察實驗現象并記錄。在實驗中,學生會發現三塊紙板的孔只有在一條直線上時,才能看到手電筒的光。實驗后,教師應及時提醒學生將實驗現象進行記錄,并得出初步結論。這個活動大約需要25分鐘。
3. 完成以上活動之后,教師應啟發、鼓勵學生用其他方法設計實驗,證明自己的結論(這個過程需要一課時),如用塑料軟管和蠟燭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的初步結論。即當用筆直的塑料炊管對準蠟燭時可以看到光,而當軟管折成一定角度時再看蠟燭,就看不到光。當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時,教師要給予適當的啟發、引導,并要適時地組織學生討論交流,提醒學生填寫實驗報告。
4. 活動的最后部分,教師應結合課本中的圖,引導學生找出生活中利用光沿直線傳播的事例,包括有關的技術和設備,鼓勵學生用所學的原理解釋生活中遇到的現象。同時,從另一個角度進一步驗證自己的實驗結論。
8、透明與不透明
一、教學目標:
1、 能說出將物體分為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物體的依據。
2、 能正確說出光照到不透明的物體上會產生什么現象。
3、 能分別舉例說出透明材料和不透明材料在生活中的用途。
二、背景資料:
透明可以用于制作光學儀器;半透明材料可用于制作太陽鏡,也可用于做百葉窗、窗簾等,以控制進入屋內的光線數量;人們需要遮蔽光線時就使用不透明材料,如:洗相片的暗室等。
三、課時安排:一課時
四、教學準備: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的膠紙各一張、手電筒、尺子
五、教學過程:
(一)引入:
光在傳播過程中遇到物體時會怎么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