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科學上冊全冊教案(青島版)1
"人類活動對地表的改變有哪些影響?"引導學生思考,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匯報交流,展示搜集的有關圖片或播放視頻資料。通過研究使學生認識到人類在改造自然的同時,也在破壞著自然環境。如,人為破壞植被、工礦交通建設、大規模施工等對地表的破壞,為沙塵暴發生提供了細沙和塵土;礦山過度開采造成地表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地表塌陷,使一些農戶房屋墻壁嚴重開裂,部分水田不能耕種,飲水也成了問題……在學生之間,師生之間有效的交流過程中,引導學生用辯證的方法看待人類對地表的改變作用,認識到人類生產活動的兩面性,意識到人與自然應和諧相處。
自由活動:
可以由教師提出問題:面對我國地表現狀,你們有什么想法?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形成一份保護地表的倡議書或辦一份保護地表的手抄報。
拓展活動:
此項活動可結合研究性學習,作為學生課外調查實踐活動。建議教師要組織好學生,可以將學生分成活動小組,也可以自由組合,選好小組長,活動時注意交通安全,把活動情況及時進行總結。活動結束后,舉行一次交流會。
板書設計:
地表的變化
地球表面不是一成不變
化石
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建議合理開發地球
第七課 聲音的產生
教學目標:
一、探究目標:
1、大膽質疑,通過觀察和實驗,樂于提出關于聲音的問題。
2、能夠利用各種感官和輔助工具觀察物體發聲的現象。
二、情感目標:
樂于與人合作,與人交流,能體驗自主探究的快樂。
三、認知目標:
通過自主探究,知道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
教具準備:
各種聲音的錄音帶、瓶子、鋼尺、鼓、鼓棍、鑼、小黃豆、系著線的泡沫小球。
教學重難點:通過實驗使學生知道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教室里擺放九個小組的桌子,桌子上放有號碼牌,學生進教室后分小組坐在座位上。)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師:請大家閉上眼睛感受大自然的美妙樂章。(教師播放錄音)
2、引導學生談談聽后感受(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你聽到了什么)
3、學生模仿大自然中聽到的各種聲音。
4、引導學生提出有關聲音的疑問。
5、揭示課題:聲音的產生(板書)
二、自主探究
(一)學生展示帶來的發聲材料,設計實驗。
1、師:大家說說看,鼓、鑼、瓶子等物體,你不動它,它能自己發出聲音嗎?怎樣做就能使它們發出聲音呢?
2、分組實驗。(學生對物體分別進行敲、打、吹……)
3、學生匯報實驗結果。
4、教師小結:任何物體在靜止的狀態下,都不能自行發出聲音。當給它們一定作用的力時就能發出聲音。
(二)學生根據課前制定的實驗計劃開展探究,根據探究的問題,選擇實驗材料,研究實驗方法,將討論的結果記在"小組實驗方案表中"。
實驗1:在鼓面上撒些小黃豆,敲擊鼓面時觀察發生的現象。
實驗2:把用系著線的小泡沫球靠近敲打后的鑼面,觀察小泡沫球發生的變化。
實驗3:在桌子邊上壓住鋼尺的一端,撥動鋼尺的另一端,你有什么發現?
小組實驗方案表
小組共同探究的問題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小組內共同選擇的實驗材料(在選
擇的材料序號前打"√")(1)隊鼓(上面撒有小黃豆)、鼓棍。
(2)鑼、系著線的小泡沫球。
(3)鋼尺
小組內口頭研究的實驗方法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