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三年級下冊科學全冊教案
的概念。
3、使學生學會連接簡單電路的科學法,掌握用直觀的方法記錄
學習結果。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自主地想辦法連接電路使小燈泡亮起來。
教學準備:
教師:手電筒;學生分組:小燈泡、電池、導線各1。
教學過程:
一、情境激趣、引入問題
1、 (拉教室的電燈開關)燈泡為什么會亮起來?(有燈泡、有電、電線連接)
2、 還在哪見過電燈泡亮起來的具體例子。
3、 觀察小燈泡、電池是什么樣的,指導學生認識燈泡、電池的組成部分,學習燈泡、電池的簡單畫法。
4、 出示分組材料,提出問題:給你一個電池、一個燈泡,怎樣使小燈泡亮起來?
二、啟發引導、探究問題
1、啟發學生思考推想:怎樣使小燈泡亮起來?
要點:a、需要哪些材料?b、用哪些方法才能使小燈泡亮起來?指導畫連接方法
2、提供材料(電池、燈泡、導線)學生實驗
要求:把小燈泡亮起來的方法畫在書中空白處。
3、匯報:a、哪些連接方法使小燈泡亮起來了。引導學生補 充完整,整理后板書
b、用哪些連接方法小燈泡沒亮起來。
三、激疑導思、研討問題
1、比較使燈泡亮的連接方法有什么相同?
(用導線把燈泡的金屬螺絲、下端點分別連接到電池的正負極)
2、使小燈泡亮的連接方法與不亮的連接方法有什么不同?
(不亮的連接方法沒有把燈泡的金屬螺絲、下端點分別連接到電池的正負極)
3、為什么這樣連接(亮的方法)小燈泡會亮起來?
(電池的電能經過小燈泡的燈絲——形成電流通路)
人們稱這種電流的通路叫——電路,
四、聯系實際、應用創新
1、解釋手電筒為什么會亮起來?
2、家用電燈、電器是怎樣工作起來的?
3、家庭用電安全常識教育
第19課 電路出了什么故障
教學目標:
1、經歷思考電路出故障的各種原因的分析活動過程。
2、學會做一個電路檢測器,并學會應用電路檢測器檢測故障電路的方法。
3、讓學生經歷用電路檢測器檢測電路故障的原因的活動過程,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4、在學生經歷分析電路故障原因和檢測電路故障原因的過程中,培養他們注重實是,尊重他人意見,敢于提出不同見解,樂于合作與交流的精神。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前準備:
1、小組準備:
每組準備一個帶有故障的串聯電路(1個壞的小燈泡、1根沒有剝絕緣皮的電線,1節廢電池),制作電路檢測器的材料(電線若干根、電池盒1個、小燈泡1個、燈座1個)。
2、教師準備:
有1個小燈泡的無故障的串聯電路,1個電路檢測器。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在展示臺下出示一個能使小燈泡同時發光的串聯電路:
提問:大家請看,這是一個以前我們連接過的能使兩只小燈泡同時發光的電路,誰能說說電流在這個電路里是怎樣流動的?
講解:電從電池的一端流出,通過燈泡,回到電池的另一端,形成一個環路,燈泡就會亮起來。這個由電池、電線、燈泡組成的,有電流通過的環路就叫做電路。
2、小組連接一個有故障的串聯電路
談話:老師為各組也準備了一個這樣的電路,請你們把斷開的電線連上。
提問:小燈泡亮了嗎?小燈泡沒亮說明什么?(學生回答后板書課題:電路出故障了)
(二)各小組分析出故障的原因:
1、討論、分析:
請大家分組討論、分析,電路中的哪一部分可能出故障了?把討論結果記錄在“表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