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科學上冊全冊教案(粵教版)1
(指示太陽能板)這些黑黑的物體是什么東西嗎?有什么作用?
小組討論并進行交流。學生可以根據已經收集到的材料發言。
出示太陽能熱水器或太陽能灶的圖片。
指導學生制作簡易太陽能爐。
室外探究:把制成的太陽能爐拿到室外進行實驗,用易拉罐盛水放在太陽能爐中,每隔一段時間測量一次水溫。
學生交流制作經驗
猜想部分進行的很順利,學生普遍都能正確猜想。其中有少數學生提出“是熱水降溫快,還是冷水升溫快”學生進行了簡單的爭論。該問題可以作為本課程的拓展部分教學內容。
在操作實驗的步驟上,學生說的都不夠完善,有的還存在不科學的地方。實驗過程中的注意事項還靠教師用幻燈片向學生提示出來。
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對于水的容量都能按照老師的要求進行定量控制。每隔三分鐘記錄一次需要教師的集體提醒。學生在讀取數據的時候還存在不規范的地方,關于溫度計的讀法還需要在課后加強練習。
繪制曲線圖的時候,部分學生不規范,教師講解了基本方法,并做了示范。看來科學實驗的一些基本功訓練還需要加強。
學生都能圍繞熱從高溫到低溫的傳遞來回答和討論。教學效果基本達到!
學生對動畫比較感興趣。當問題出來以后,學生舉手也非常積極。大部分學生都是根據日常的經驗選擇了不銹鋼筷子,理由是衛生。當老師提示從熱傳遞的角度來考慮的時候,也只有部分學生認為是竹筷子,并產生了簡單的爭論。這個是好事,科學就需要這樣的爭論。
在播放視頻材料之前,出示問題,讓學生帶這目的去看,并通過比賽的形式,效果很好。
放開手讓學生根據已經掌握的科學知識設計制作保溫瓶,并通過實驗檢驗制作的效果,也正是科學教學的目的和要求。
拓展環節是對本課所學習知識的總結,也是一個提升的過程。主要任務也是動手操作。
教學后記:通過實驗操作活動,使學生認識冷水和熱水“相遇”之后,熱是怎樣傳遞的。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的能力和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四課熱脹冷縮
一、 教學資源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課是粵教科技版《科學》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熱》第4課的內容,是在《冷與熱》、《溫度計》、《熱往哪里傳》三課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通過讓學生進行探究實驗,證明固體、液體、氣體都能熱脹冷縮,進而得出物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2、學情分析
在進行本課學習前,每個學生對物體的受熱或遇冷后會發生變化有著不同的生活經驗。雖然生活中有熱脹冷縮的現象,但我們的學生并不一定有注意到。而這恰好是吸引學生的地方,因為他們會更好奇。
3、教學方式的分析
“熱脹冷縮”屬于探究實驗性的活動,但剛上四年級的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實踐能力等來看,這個活動并不適合大步子教學。由于在三年級學生剛接觸科學,到現在,他們經歷的觀察活動比較多,驗證性活動比較多,而對探究實驗性活動在三年級下冊《物體與材料》單元有了涉及,但學生還是很生疏,為此,本課采用演示法、實驗法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