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教版四年級科學上冊教案第一單元 熱
(設計目的:讓學生發揮自主,自學、合作的能力,綜合小組實踐結果作學習的匯報。
教師小結同時引入另一新知:我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溫度計是氣溫計和體溫計。我們先來應用一下溫度計。
(3)活動(二)用約5至10分鐘時間測氣溫并做好記錄(p11):同一時間測量教室內外不同地方的氣溫(p10)
(設計目的:以小組為單位,自選一個地方測氣溫,讓學生細致觀察溫度計的煤油柱的變化)
待學生匯報完實踐結果后,報置p11拓展題(利用休息日完成)。
(4)活動(三)測體溫
a、 傳統的測體溫步驟是好何的?
b、 為什么要把體溫計甩幾下?
c、 體溫計內的曲位的的作用(先讓學生細致觀察體溫計內有什么特別的地方,用發現法去揭示問題:曲位的作用。老師釋疑:曲位的作用是當你把探溫計從腋窩中抽出時,受熱脹冷縮影響,水銀柱在彎曲位斷開,讓水銀柱保持在原來的刻度。這也是為什么重新探測體溫時要把體溫計甩幾下,把原來的甩至低于攝氏35度。(難點)
d、 認識各種新型的體溫計。
第一種:紅外測溫器(預設:如時間許可的,可聯系到廣東曾發生的sars病情。
第二種:掌上體溫計用60秒時間測出你的體溫(個別學生實踐)
第三種:耳窩體溫計用1秒時間測出你的體溫(個別學生實踐)
e、 學生討論:新型的探溫計與傳統探溫計之比較(從好與不好兩方面)
(設計目的:讓學生在討論中懂得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醫學之日漸倡明可造福人類社會)
三、課堂反饋:讓學生說說這一節課對溫度計又了解了多少。
(預設:如時間允許,可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像和創意:對溫度計的改進和新式設計及其用途)
四、老師總結:我們今天認識了溫度計并掌握了如何正確使用和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這與我們生活有緊密聯系。還有一些特殊的溫度計用在特定的方面(如p13資料所示的),如果同學們感興趣的可利用互聯網搜索更多有關溫度計的知識。本課到此結束。
教學后記:通過學習,認識溫度計結構,從而掌握如何讀作和寫作,這是正常使用溫度計的基礎知識。
第三課熱往哪里傳
教材簡單介紹:
《熱往哪里傳》是四年級《科學》教材《熱》單元的第三課,由水溫的變化、哪顆豆子先掉下來、保溫與材料三個活動組成。讓學生在掌握前兩課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實驗,讓學生初步懂得不同的物體導熱的性能不一樣,并通過制作活動,學會設計實驗探究不同材料的保溫性能,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設計能力和操作動手能力,同時體會實驗記錄在探究活動中的作用。
設計意圖
通過“猜想——驗證——分析——結論”的教學設計流程,讓學生在掌握物體導熱的相關知識的同時,學會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驟,培養良好的科學學習思維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