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四年級科學下冊第二單元養蠶教學設計
談話:你們的蠶寶寶怎么樣了?你們在飼養蠶寶寶的時候為它們記錄了成長的過程。我們就叫“給蠶寶寶記日記”(板書課題)
討論:你是怎樣給蠶寶寶記的?
你在記錄的過程中發現了什么問題?
二、感受蠶生長中的變化。
1、了解蠶寶寶吃什么對它的影響
提問:你的蠶寶寶吃什么?
比較:吃桑葉和萵筍葉的蠶哪個長的好。
2、了解蠶是怎樣蛻皮的
談話:蠶生長一段時間后,會有幾天不吃不喝,你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呢?
請了解的學生介紹:怎么蛻,從哪里開始蛻皮,一生蛻皮幾次。
提問:蠶為什么蛻皮?蛻皮后蠶寶寶有什么變化?
3、了解吐絲結繭
談話:經過四次蛻皮以后蠶開始吐絲了,你見過嗎?它會形成什么?
布置:觀察蠶繭是什么樣的?稱一稱一只繭有多重?量一量蠶繭的長度和寬度。
剪開一個繭子觀察,再用手碰一碰。
討論:剪開的繭子能活嗎?(做好觀察記錄)
提問:蠶繭過幾天后又發生什么變化?
4、觀察蠶蛾
同學介紹蠶蛾及產卵。
強調為保證交配成功可以將幾家的蛹放一起。
三、歸納蠶的一生
提問:蠶的一生分為幾個階段?
展示蠶的一生的標本。
四、布置作業:記好觀察日記,過段時間進行交流。
教學反思:
3、 我們來抽絲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多種方法了解我國養蠶抽絲的歷史及對人類的貢獻。
2、學習抽絲的基本方法,掌握抽絲的一般技術。
3、測量一根絲的長度。
科學知識
1、知道我國養蠶抽絲的歷史及對人類服飾業的貢獻。
2、知道繅絲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生命創造的奇跡。
2、為祖國燦爛的古代蠶業文明而自豪。
教學重、難點: 指導學生學會繅絲的方法
教學準備:
1、有關養蠶和真絲織物圖片(課件)。
2、實驗器材:蠶繭、炊帚、小水槽、小鍋一只、小蘇打、纏線板、直尺。
3、學生收集種桑、養蠶、繅絲的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一、指導學生了解我國養蠶抽絲的歷史。
提問:在古代,只有中國是種桑、養蠶的國家,你知道我國養蠶抽絲的傳說和歷史嗎?
學生交流
小結:交流成果,說明華麗的真絲織物是用蠶絲織成的。
二、指導學生進行抽絲活動
1、談話:通過本單元前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蠶吐絲結成繭,蠶繭又是怎樣加工成蠶絲的呢?
2、閱讀課文
3、小組討論:開展抽絲活動需要的材料、活動步驟、小組分工、結果預測、注意的問題等
4、集體探討抽絲方法
先把蠶繭表面的亂絲摘掉。
接著把蠶繭放在開水浸泡10-15分鐘,同時加入配好的小蘇打。
再用小炊帚輕輕攪動,找出絲頭,接著抽絲、測量、纏繞在線板上。
最后記錄測量結果。
5、教師帶領學生分組活動
各組把蠶繭表面的亂絲摘掉,放在教師準備好的鍋內。
教師倒入開水浸泡并加入配好的小蘇打。
教師用小炊帚輕輕攪動,找出絲頭,交給各組學生。
各組分組抽絲。
測量蠶絲長度并作記錄。
6、匯報測量結果
7、師生小結:蠶絲是最長的天然動物性蛋白纖維,最長達3000米,是高級的紡織原料,被稱為“纖維皇后”
三、鞏固總結
1、討論:
(1)我國養蠶抽絲的歷史及對人類服業的貢獻有哪些?
(2)你是通過哪些方法知道的?
2、說一說抽絲的方法,你認為抽絲技術的關鍵是什么?
四、布置作業
1、課后探究對蠶繭抽絲的最佳時機是什么?
2、查閱資料:蠶和蠶絲的其他用途。
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