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單元 正比例和反比例 3.認識成反比例的量
課前思考:
本課時教材的編寫同例題1類似,教學中,我們還是要借助例題3的學習來揭示反比例的意義。出示例題后,要讓學生理解這里是用60元錢購買不同單價的筆記本時,筆記本的單價與可以購買的數量之間的情況。在組織學生觀察表中的數據探索“單價”與“數量”的變化規律時,還要抓住以下環節:1.當“單價”變化時,“數量”是否也隨著變化?2.這種變化與例題1中兩種數量的變化有什么不同?3.這種變化有沒有規律?是什么規律?
在揭示了例題3中單價、數量、總價之間的關系后,教師還要讓學生閱讀教材第65頁關于單價和數量成反比例的那段話,交流自己的理解和體會;然后讓學生試著用字母x、y、k表示反比例關系……
在“試一試”、“練一練”時,我們仍要引導學生通過思考、分析,然后用較完整的數學語言來分析數量間成什么比例以及判斷的理由。教學時形式可以多一些,在學生充分思考后,可以讓學生同桌間先互相說說判斷的思考過程,然后再請個別學生全班交流,最后教師及時評價和小結。
在課堂作業時,我想也可以選幾題讓學生寫出判斷的理由。
課前思考:
以前這個內容上過公開教學,所以有些鉆研。
對這個內容,我想根據我的教學實際作如下調整,與老師們共同探討,不知我這樣的設計是否太開放了?
一、復習導入
我們學習了正比例的意義,會判斷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誰來說說,怎樣判斷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
學生說,教師結合板書:相關聯----是否會變化-----兩個量的變化是有聯系的(一個變化,另一個隨著同向變化)------變化時比值不變。
二、新授
1、出示例題3表格
追問:那么表格中的這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你是怎樣想的?
2、學生交流,說明理由。從中你發現什么?
引導學生發現:表中的這兩個量也是相關聯的,這兩個量也會變化,變化也有聯系,但變化時,不是同向變化,而是相反變化,變化時,不是比值相等,而是兩個量的積相等。
3、引導學生,像這樣的兩個量成什么關系?你也能起個名稱嗎?你是怎樣想的?(引導學生從變化的方向或者從變化的結果來想到這兩個量成反比例)
4、反思判斷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思考過程。
5、第一層次鞏固:試一試,獨立思考,與同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歸納總結反比例字母表達式。
6、第二層次鞏固(略)
課后反思:
今天上了認識反比例的量,課前我進行了簡單的復習和提問。在教例題的時候,學生能說出這兩種量的變化情況,學生也能夠發現單價和數量的積是相等的,能夠寫出相應的數量關系式。整個例題的教學上得還是比較順的,這也有賴于學生之前已經對認識成正比例的量有了一定的感性和理性的認識。在課上也讓學生比較正、反比例之間的區別,學生基本上都能掌握如何判斷兩個量是成正比例還是反比例。
課上也留了些時間讓學生完成一些判斷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量的練習。但從學生做下來的情況看,并不是很理想。將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練習結合在一起,有些學生就有困難了。尤其是“三角形的面積一定,三角形的底和高”這題,學生都認為是不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有一個班居然沒有一個學生是判斷正確的,有點意外,或許在平時的教學中真的應該留給學生一些思維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