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單元 正比例和反比例 3.認識成反比例的量
課后反思:
今天的學習內容是《成反比例的量》,因為有了前面成正比例的量的學習,所以學生在課堂上學習例題3時都能馬上自己來進行分析和判斷。對于成反比例的量的特點,學生也都能理解。練習十三中的很多練習都以列表的方式直接或間接給出了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幾組數,讓學生通過對表中這些具體數據的觀察,找出兩種量之間的變化規律,并以此來判斷兩種量成什么比例。這種形式的判斷練習,對學生來說比較直觀,便于觀察,容易理解,能夠讓他們經歷判斷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思考過程。但在直接給出兩個量讓學生進行判斷時,學生往往不會從正、反比例的意義來思考,這樣也就不會做出正確的判斷。如,一個人的年齡和身高;三角形面積一定時,三角形的高和底等。課堂上,我讓學生思考過“路程”、“時間”和“速度”這三個量之間到底存在怎樣的關系,學生們通過思考和討論意識到當速度一定時,路程和時間這兩個量才成正比例,而當路程一定時,速度和時間成反比例。當然,生活中這樣的相關聯的量很多,正如顧校長在他的帖子中談到的生活中有的量相關聯,但不成比例;有的量沒有關聯------在下節練習課中,要組織學生進行相關練習,幫助他們鞏固和加深對正、反比例意義的理解。
課后反思:
在教學中充分讓學生結合判斷正比例的幾個要素來分析例題3中的兩個量之間的關系,學生能很快理解反比例意義,且通過對比,學生也掌握正反比例的不同點與相同點。在鞏固練習中,對教材上提供的素材學生能很快判斷兩個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但在完成補充習題時,也在判斷“當三角形的面積一定,它的底和高”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時,學生也存在困難。主要原因是:鞏固練習中出現的習題都是基本的典型的正比例或反比例習題,缺少變式練習,所以學生不知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或者有學生感覺是成反比例的,但表達不清晰,概念不明確。所以在下節課練習中要增加判斷變式練習。
第二,在學生判斷語言文字提供的素材中的兩個量是否成比例時,我要求學生將能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習題要求寫出數量關系式,發現學生在寫數量關系式時,根據兩個量得到的第三個量是什么,不會用語言文字清晰、正確地表達。
課后反思:
反比例的意義的教學,因為有了前面的正比例的學習,學生學習反比例的意義還是比較輕松的,在例3的自我發現規律時,發現的變化規律是比較多,但是最終還是要抓住關鍵的兩點,當一個量擴大時,另一個反而縮小,當一個量縮小時,另一個量反而擴大;二是總價不變。在揭示反比例的名稱后,讓學生體會為什么用“反”這個字,明白兩個量變化方向是相反的,正比例是兩個量的變化方向是一致的。
高教導和孫老師提到的問題我們班也有,教材上不成比例的例子太少了,很想找一些這樣的例子讓學生判斷判斷,明天的正反比例綜合練習課中,就準備讓學生練習練習,以提高對正反比例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