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上冊美術教案匯總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查看工具準備
二、講授新課
1、取景
風景寫生,首先要取景,取景就要解決構圖的問題。
怎樣取景:可以用取景框或者用手代替取景框來選擇景物的一部分,對于自然景物,根據畫面的需要可以有取有舍。
在取景構圖中,視平線在畫面上的高低位置是很重要的,“畫面”上視平線低,就產生開闊的感覺;視平線高,則近景顯得更為具體充實。這是根據需要來決定的。
在畫風景寫生時,還要注意近、中、遠景三個層次,表現出空間距離。
2、教師帶領學生實地寫生,講解構圖
(1)從不同的角度看一自然風景,先仔細觀察,確定主體物并可作適當移動,將別處的景移到自已的畫上。
(2)落筆時,注意留“天”、留“地”,整體飽滿,切忌散亂,不管在哪個角度,主體物要突出。
(3)打好輪廓,可上一些明暗。
3、學生寫生,教師巡回指導
可以用油畫棒、彩色鉛筆等工具材料結合水粉色進行作業。
4、作業講評。
將構圖飽滿,透視準確、線條疏密有變化的作品找出來,大家一同欣賞,比較自己的作品,看看存在什么問題。
作業:選取一處景色進行寫生或臨摹。
板書:風景寫生
透視
構圖
課后反思:
第5課 遠近的奧秘
課型:造型、表現
教學目標:
1、感受近大遠小,近高遠低,近寬遠窄的透視現象。
2、學習、了解視平線和消失點所揭示的透視規律。
教學重點:能通過學習找出視平線和消失點,理解透視的基本規律。
教學難點:能從生活中找到并運用透視規律作畫。
教具:準備一些具有明顯透視變化的圖片和名家的作品。
學具:準備一些具有明顯透視變化的圖片和名家的作品。
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通過觀察,理解生活中的透視現象,并能在照片或圖片中找出視平線和消失點。
教學過程:
一、討論導入
欣賞收集來的圖片,同學們利用以前學過的透視規律說一說你對透視的看法和理解。
二、發展階段
師出示一組蘋果,說說你發現什么規律了嗎?
在找找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現象?
師小結: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同樣的物體,在不同的位置上,會給人近大遠小、近高遠低,近寬遠窄的感覺,這就是透視現象。
師:當我們觀察照片時,還會發現在一望無垠的田野里,在大海上,我們向遠處眺望,天與地,天與水之間產生了一條長長的水平方向的地平線,在繪畫術語中我們稱為視平線,當兩邊的樹木向遠處延伸時,慢慢的消失在視平線的一點上,這個點就是消失點。
找找帶來的照片中的視平線和消失點。
三、作業要求
采用線描的方法,表現景物的透視變化。
師巡回指導。
四、評價學習
小組互評,找出所畫景物的視平線和消失點。
五、課后拓展
以小組為單位,欣賞,討論一幅名畫家作品中的透視效果,并采用研究報道的形式進行記錄分析,然后再進行展示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能用臨摹的方法表現物體或景色的透視。
教學過程:
一、引導階段
1、檢查課前準備
2、回顧透視的基礎知識點
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同樣的物體,在不同的位置上,會給人近大遠小、近高遠低,近寬遠窄的感覺,這就是透視現象。
當我們觀察照片時,還會發現在一望無垠的田野里,在大海上,我們向遠處眺望,天與地,天與水之間產生了一條長長的水平方向的地平線,在繪畫術語中我們稱為視平線,當兩邊的樹木向遠處延伸時,慢慢的消失在視平線的一點上,這個點就是消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