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少版三年級美術上冊全冊教案
后記備注
剪 紙
課時
2
教 學
目 標
1、使學生了解我國剪紙的發展歷史、藝術風格、審美心理以及在民俗活動中的廣泛應用,增強民族自豪感。 2、剪紙樸素的美與現代生活緊密聯系,不僅美化了生活,而且為現代生活工藝設計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3、要求學生獨立或合作創作。重 點
難 點較熟練的掌握工具,體驗紙的平凡與神奇。
教
學
過
程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 美化教室、貼上剪紙作品。(師生 共同創設) 2、 介紹剪紙作品的來源。(展示介紹相結合) 3、 談談你對剪紙的感受。(組、班口語交流) 4、 綜合交流對剪紙的認識。欣賞探究、了解剪紙歷史 1、 直觀展示或創設氛圍(選擇各歷史時期、各地域、各民族有代表性的剪紙作品欣賞介紹) 2、 多媒體拓寬知識(通過網站或計算機儲存的大量的剪紙作品、資料介紹、人機互動對話,增大信息量) 3、 查資料探究學習(通過自查資料、互動交流、加深對剪紙的認識) 4、 觀察生活:剪紙的應用(課前布置,學中交流)直觀示范,感悟剪紙的方法 1、 用錄象機直觀展示剪紙過程。 2、 學生觀摩,掌握制作程序(組內交流,教師檢查) 3、 自學程序,加深認識。 實踐體驗,掌握剪紙方法小 結
作 業
1、 師生共同參與,教師重在指導。 2、 同學互助互學,逐步掌握剪紙方法。 3、 獨立設計、制作完成剪紙作品。六、互動展評,交流感受 1可以說出對剪紙的感受 2、對自己的剪紙作品優、缺點的認識 3、互動 點評后記備注
皮 影
課時
1
教 學
目 標
使學生了解我國民間工藝皮影戲,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重 點
難 點了解皮影戲這一傳統工藝的制作方法。學習能力的培養,自主能力的提高
教
學
過
程
欣賞課教學過程:一. 組織教學二. 導入同學們很喜歡看電影動畫片,那你有沒有見過這種形式的?(欣賞教師準備的圖片皮影戲資料)導入本課——多姿多彩的皮影。三. 講授新課 1. 介紹什么是皮影:課本上這些多姿多彩的人物是用皮革作出來的,叫皮影。皮影俗稱燈影戲成燈影戲,是中國最古老的戲劇形式之一。 2.簡單介紹皮影戲的發展歷史:源于xx余年前的中國古代長安,盛行于唐、宋。至今仍在中國民間普遍流行,堪稱中國民間藝術一絕。皮影選用上等牛皮,經過刮、磨、洗、刻、著色等二十四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余刀而成。皮影的藝術創意汲取了中國漢代帛畫、畫像石、畫像磚和唐、宋寺院壁畫之手法與風格中國不少地區都有皮影,其中陜西皮影造型精巧別致,刻工細膩,施色考究,堪稱中國皮影的上乘之作,具有極高的觀賞和收藏價值。 3.我國著名幾個皮影戲產地:河北皮影、陜西皮影、甘肅皮影、山東皮影、北京皮影。 4.學生欣賞課本,復習學過的知識。小 結
作 業
四. 課后小結復習鞏固本節課所學的知識:皮影是我國獨特的民間藝術形式,這些皮影都是精美的民間工藝,我們應該熱愛我國的傳統工藝。后記備注
皮影的制作是極為復雜的,從選皮到影人成形上戲,有許多工藝技巧。傳統的制作工序可分為選皮、制皮、畫稿、過稿、鏤刻、敷彩、發汗熨平、綴結合成等八個基本步驟。 皮影的藝術創意汲取了中國漢代帛畫、畫像石、畫像磚和唐、宋寺院壁畫之手法與風格。 一般選用六歲左右的秦川黃牛皮。牛皮的炮制方法有兩種:一是 “ 凈皮 ” ,另一是 “ 灰皮 ” 。凈皮的制作工藝是在牛皮選好后,放在潔凈的涼水里浸泡兩、三天(根據氣溫、牛皮和水的具體情況掌握),取出用刀刮制:第一道工序先刮去牛毛,第二次再刮去里皮的肉渣,第三次是逐漸刮薄,刮去里皮。每刮一次用清水浸泡一次,直到第四次精致細作,把皮刮薄泡亮為止。刮時一定要注意使皮子厚薄均勻,手勁要輕而穩,以免損傷皮子。刮好后撐於木架之上,蔭干即成。 制作皮影時所用的畫稿稱為“ 樣譜 ”,是歷代藝人們相傳的設計圖稿。雕刻藝人將刮好的牛皮分解成塊,用濕布潮軟后,再用特制的推板,稍加油汁逐次推摩,使牛皮更加平展光滑,并能解除皮質的收縮性,然后才能描圖樣。畫稿前對成品皮的合理使用,也是一項細致的工作。薄而透亮的成品皮,要用於頭、胸、腹這些顯要部位;較厚而色暗的成品皮,可用於腿部和其他一般道具上。這樣既可節約原料,又提高了皮影質量,同時也使皮影人物形成上輕下重,在挑簽表演和靜置靠站時安穩、趁手。描圖樣是用鋼針筆達把各部件的輪廓和設計圖案紋樣分別拷貝、描繪在皮面上這叫 “過稿”,再把皮子放在棗木或梨木板上進行刻制。 雕刻刀具藝人員們十分講究,一般都有十一、二把,多的達三十把以上,只從刀具的制磨就可看出藝人的技巧深淺了。刀具有寬窄不同的斜口刀、平刀、圓刀、三角刀、(老婆腳刀)花口刀等,分工很講究,要求熟練各種刀具的不同施用方法。根據傳統經驗,在刻制線狀的紋樣時要用平刀去扎;在刻制直線條的紋樣時用平刀去推;對於傳統服飾的袖頭襖邊的圓型花紋則需要鑿刀去鑿;一些曲折多變的花紋圖樣,則須用尖刀(即斜角刀)刻制。藝人雕刻的口訣如下:櫻花平刀扎,萬字平刀推,袖頭襖邊鑿刀上,花朵尖刀刻。雖然一樣的刀具刻一樣的花紋圖案,也有規范的口訣,這全看雕刻藝人的巧設擺布,轉換刀口,運用陰雕陽鏤,陰陽交錯,明暗相輔的手法,才能鏤刻出不同一般的影人。華縣皮影刻制的基礎技法是推皮刀法,即右手持刀於形體線長,左手推皮走刀運轉而刻。 熟練的藝人推運自如,刀跡清晰流暢,曲彎有致,對壘嚴謹。雕刻線有虛實之分,還有暗線、繪線之分。虛線為陰刻,即鏤空形體線而成,皮影多為這種線法。暗線則用刀劃線而不透皮,多在活動關節處。繪線是以筆代之,以表現細致的物體。影子雕完,開始敷彩,老藝人用色十分講究。大都自己用紫銅、銀朱、普蘭、荔子等礦和植物炮制出大紅、大綠、杏黃等顏色著色。炮制的方法首先把制好的純色化入稍大的酒盅內,放進幾塊用精皮熬制的透明皮膠,然后把盅子放在特制的燈架上,下邊點燃酒精燈火,使之膠色溶為一起成粥狀,趁熱敷之於影人上。雖是色彩種類不多,但老藝人善於配色,再加上點染的濃淡含露之變化,使色彩效果異常絢爛。敷色后還要給皮影脫水發汗,這是一項關鍵性工藝。它的目的是為了使敷彩經過適當高溫吃入牛皮內,并使皮內保留的水分得以揮發。脫水發汗的方法很多,有的用薄木板夾住皮影部件,壓在熱炕的席下;也有的用平布包裹皮影部件,以烙鐵或電熨斗燙另一種很老的土辦法就是用土坯或磚塊搭成人字形,下面用麥秸燒熱,壓平皮影使脫水發汗。皮影人物是影戲主體,它的結構是頗具巧思的。為了動作靈活無礙,一個完整皮影人物的形體,從頭到腳通常有頭顱、胸、腹、雙腿、雙臂、雙肘、雙手,共計十一個部件。頭部——頭包括顏面、帽、須及頸部,下端為楔子,演出時插入胸上部的卡口內,不用時則卸下保管。胸部——上部裝置卡口,以備插皮影人頭用。與胸上側同點相釘結的有兩臂,各分為打下臂兩節,小臂下有手相聯。腹部——腹上與胸相聯,腹下與雙腿相聯,腿部與足為一個整體,其中包括靴鞋在內。皮影人物各個關節部分都要刻出輪盤式的樞紐,叫做 “花輪”或“空花”,老藝人則稱“骨縫”以避免肢體疊合處出現過多重影。連接骨縫的點叫“骨眼”骨眼的選定關系到影人的造型美感,選擇恰當會有精神抖擻之相,反之則顯得佝僂垂死,委靡不振。選好骨眼后,用牛皮刻成的樞釘或細牛皮條搓成的線綴結合成,十一個主要部件就這樣裝成了一個完整的皮影人。為了表演的需要,還要裝置三根竹棍作操縱桿,也就是簽子。文場人物在胸部的上前部裝置一根簽子,鐵絲連接之,使影人能反轉活動,再給雙手處各裝置一根簽子,便於雙手舞動。而武場人物胸部簽子的裝置位置在胸后上部(即后肩上部),以便於武打,使皮影人能做出跑、立、坐、臥、躺、滾、爬、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