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教學片斷設計及自析
回歸原生態 實現再創造——《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教學片斷設計及自析任旭
在新的課程下,要求教師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是教師教學的藍本,而不是圣旨。這就要求教師能在吃透教材、了解學生、結合自身教學特點的基礎上對教材進行適當的增補、刪減、重新組合甚至重編教材。
我在執教新課標下北師版三年級數學上冊《植樹》(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一課時對教材進行了分析:,教材首先呈現出這樣的問題情境:36人去植樹,每組3人,可以分多少組?
教材在講解算理時(先用十位上的數除以一位數,再用個位上的數除以一位數,然后把兩次除得的商相加)呈現了這樣的圖解:桌面上有36根小棒(3捆,每捆10根,還有6根零散的),分成3份,每份一捆外加2根小棒。
從這個算理圖上看36棒小棒可以代表36人這個條件,那么每組3人這個條件是用什么表示的呢?是算理圖上的3份嗎?好像不是;最后的結果是分成12個小組,哪是分成的12個小組呢?是每份的1捆外加2根小棒嗎?如果是的話,3份就是36個組,所以好像也不是。算理圖上的問題教師都搞不清,用此圖學生又如何能弄明白呢?
所以只有對于這誰都算不清,弄不明的部分進行重新編寫了,情境圖改成:學校賣來3捆(每捆10棵)還多6棵樹苗,分給3個小組去栽。總共有多小棵樹苗?每組要栽多少棵?(這樣的問題情境有利于學生動手操作:用36根小棒代替36棵樹,平均分成3組,每組有多少根小棒,每組就栽多少棵)
對于第一個問題,學生很快地做出答案:36棵。第二個問題學生也能很快地列出算式:36÷3。這時教師問:36÷3得多少呢?同學們可以例用小棒擺一擺。(動手操作能較容易地得到結果,體現了新課標中的“做數學”的思想。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能更好的理解算理,即為由生活原型到數學模型的轉變打下了思維的物資基礎。)
師:找生把擺的結果展示出來:每組要栽一捆外加兩棵,即12棵。(有的先分捆,把3捆分成3份,然后再把零散的6棵分給每一份2棵;也有的先把分零散的6棵分成3份,再把3捆平均分到每一份上。這是平均分最原始的方法。)
師:每組得到1捆外加2棵,也就是12棵,你為什么不把3捆都解開后再分,而是直接把3捆一捆一捆地分呢?
生:3捆直接分給3個小組是很簡單的,每組一捆,如果分開就是30棵,再分給3個小組,那方法也太笨了!
師:說得好!3捆就是3個十,把3個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正好是一個“十”。
師:零散的那6棵是怎樣分的呢?
生:6÷3=2
師:每個小組要栽12棵樹,這12是怎么得來的?
生:一捆再加2棵
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形成以下的板書:(板書展示了整個思維過程:把生活原型升華到數學模型的抽象過程給予了具體化。學生的思路更加清晰。)
3捆6棵平均分成3份 36÷3=12(棵)
3捆÷3=1捆 30÷3=10(棵)
6棵÷3=2棵) 6÷3=2(棵)
1捆+2棵=12棵 10+2=12(棵)
(把 3捆外加零散的6棵平均分成3份,得到每份是一捆外加2棵。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用還原事物本來面貌的原生態的方法解決了問題。原生態的方法往往得最簡單、最科學的方法。這正是弗賴登塔爾的再創造理論。另外學生說出分的過程就是把生活原型進行升華的過程,實現了由生活原型到數學模型轉變的過程。建立了數學模型后才能更好地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充分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這一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