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驗算 教案3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 評析《除法的驗算》
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高低不僅是體現在對問題分析與解答,還體現在對解答過程的反思和檢驗。由于學生缺乏良好的檢驗習慣,經常事后后悔,我們習慣把種現象稱為馬虎,其實不然,是學生能力素養培養缺失的體現。而在實際教學中往往忽略這方面的訓練與培養。本節課教師在教學有“有余除法的驗算”時較好地體現了教師注重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主要表現在以幾個方面:
抓住課堂教學這一主陣地。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回答要求是對果進行檢驗。教學時教師通過真實具體的情境計算得出:商和除數相乘結果等于被除數。從而說明,要檢查除法算得對不對,可以用商和除數相乘的方法來驗算。抓住課堂教學主陣地在日常教學中做好示范,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多問幾次你有什么方法證明你的結論?而不只是大家來告訴他結論的正確與否,對大家和書本提供的結論都要有驗證的習慣,這種習慣長期堅持就會成為師生不自覺的行為,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作風。
良好習慣的培養是體現在: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驗證,作業的改錯,學習中對學生問題的處理,都要求學生對自己的結論進行質疑,有時還輔之以激勵措施,老師平時堅持不懈,學生的習慣一定可以養成。
針對開放性問題以及新知識的解答檢驗要求要人人過關,根據學生作業及時進行鞏固。相信學生的檢驗能力,相信學生對每個問題的檢驗方法的多樣化。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檢驗的方法,逐步養成“自覺檢驗的學習習慣”。
學生掌握的檢驗方法是使學生養成自覺檢驗習慣的首要條件。所以,老師結合教學內容,教給學生檢驗除法的商是否正確?方法多樣確實可行有利于學生良好習慣成的養成。其次,教師在教學中,把檢驗作為學生解答問題題的必要條件,能逐步養成自覺檢驗的良好學習習慣。本節課教師本著培養學生認真的學習態度,培養學生思維的批判性、深刻性和自我評價能力,通過對實際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明確解題過程檢驗的重要性,能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檢驗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