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七冊第一單元 大數的認識全部教學設計
教學建議:
本課是教學將非整萬的數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改寫成以“萬”作單位的近似數。教材運用擬人的形式,通過太陽與地球的對話,呈現有關地球、太陽知識,讓學生了解地球和太陽的直徑,太陽與地球的大小關系。并且結合具體數介紹“四舍五入”法。在具體教學時,可以先出示一條信息,如:三峽水庫最終蓄水393億立方米,26臺機組年均發電量將達到847億千瓦時,為修建三峽水庫,120余萬人從這里遷移到其他地方。請大家看看,哪些是近似數。最后說明:393億和120余萬,這些數所在統計時根據實際情況不同程度地舍棄了尾數,這些是近似數,26臺是準確數。再出示教材中太陽和地球圖,讓學生自己觀察,收集并交流圖中提供的信息,描述太陽和地球的大小,再讓學生讀出太陽和地球的直徑分別是多少,并說一說怎樣能很快看出太陽的直徑是地球的多少倍,使學生感到直接說出這兩個數之間的倍數關系比較困難,從而啟發學生想到,用萬作單位的數進行比較顯得方便。進而引出怎樣將“非整萬數”改寫成以“萬”作單位的數。從而介紹“四舍五入”法和如何用“四舍五入”將非整萬數寫成以“萬”作單位的數。在學生掌握了“四舍五入”法后,應該根據具體例子讓學生討論:取近似數為什么用“≈”,改寫與取近似數有什么不同。
練習二第4題,下面畫線部分哪些是近似數,哪些是準確數?通過準確數與近似數的對比區分練習,使學生體會到什么情況下使用準確數,在什么情況下使用近似數,進一步理解近似數的含義和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
第七課時 數的產生(p19、p20 練習三1、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感受到數的產生和發展的漫長歷史,以及數的產生和發展是因為生產和生活實踐的需要,理解自然數概念的含義和特點。
2、認識億級數位的數位順序表及相應的計數單位。
3、通過感受數的產生與發展的歷史,讓學生體驗到燦爛的數學文化。
教學重點:數的產生過程
教學難點:理解十進制計數法的意義
教學建議:
教材出示3幅圖來介紹原始社會的計數方法,說明當時如何用小石子檢查放牧歸來的羊的只數,用結繩的方法統計獵物的個數,用在木頭上刻道的方法記錄捕魚的數量,這些原始的計數方法表明人類很早就產生了一一對應的思想,隨后簡單說明了數字的產生。在教學時,我們可以先課前布置學生收集有關數產生的資料進行。
一、談話導入
我們已經學習三年的數學,每天都要和數打交道,那數究竟是怎樣產生的呢?大家在課前收集了有關數產生的資料,那誰來介紹一下你收集的資料?
學生匯報交流。
二、探究新知
1、教學數的產生
師小結學生的匯報后出示主題圖介紹遠古時候的計數方法,再介紹各國各地區的數字和符號(如有時間可以介紹一下印度數字和阿拉伯數字)。
2、認識自然數
a. 教學時明確說明:在我們數物體個數的過程中,我們數的1、2、3、4、5、6……都是自然數。“0”的出現比較晚,人類開始認識數看得見的東西,對于看不見的東西是不數的。因此,沒有“0”這個數。隨著生產和數學計算的發展,出現了“0”表示一個物體也沒有,“0”也是自然數。
b. 自然數的性質、特點可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研究:這些自然數是怎樣排列的?“每相鄰兩個自然數的差是幾?”“最小的自然數是幾?”“有沒有最大的自然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