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形的變換》教學設計第二稿
高老師的第二稿相對于第一稿較為詳盡,可以看出你在教材分析、目標制定、重難點分析確定、學情分析、教學流程設計等方面對本內容的教學有較深的理解。這里我提出幾點建議供參考:
1、在你的教學設計二(一)中你有兩點要思考,首先是用手勢表示風車轉動,只能說明方向,而凸顯不出旋轉中心點;是否可以將風車轉動與展示鐘面兩個活動結合,既能說明旋轉中心又能準確解釋旋轉角度與旋轉方向。
2、設計二(二)中,你讓學生欣賞美麗圖案是否分為兩步,先呈現一幅美麗的圖案,再呈現由一個基本圖形通過幾次旋轉形成的圖案,激發學生研究它們的關系,從而揭示圖形旋轉的本質和特征,在此基礎上引出“基本圖形”的概念。
我今年也帶四年級,看了高老師的設計有以下幾點值得肯定:
1、設計符合學生的實際,設計的面比較廣,考慮了學生的認知規律。
2、設計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層次分明,圍繞圖形旋轉的三個要素展開。
3、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取知識。
二稿試講后反思
昨天,我又試講了一次,是借班上課,說起教學效果吧,感覺上得很困難,我也沒有了激qing,學生更是死氣沉沉,究其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1、對學生不熟悉。首先,不熟悉學生的基本情況,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數學語言表達能力都與我想象的相差很遠。其次,學生對我的教學節奏、教學語言、教學方法都很陌生,沒有默契感,互動配合不好。
2、教學設計中的個別環節安排不合理。首先,在“探究圖案的設計過程”這一環節時,我讓學生先獨立嘗試用基本圖形旋轉,并用筆描畫出旋轉后的圖形,旨在讓學生從中體會到確定中心點的重要性,但事與愿違,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個別學生出現了很多問題:沒確定中心點、沒有按一定的角度,但學生沒有意識到是這樣的問題,我認為“描畫”的環節有待斟酌。其次,我將“數學萬花筒”提到主題圖處理之后,即練習之前,但效果不是很好,感覺要結束本課了。第三,旋轉的特征和本質揭示不到位,只是抓住了三要素,但忽視了旋轉的本質:基本圖形的大小、形狀不變,方向和位置發生了變化。
3、教學中,教師的課堂調控能力欠佳。首先,學生在敘述旋轉過程時,出現了困難,我當時有點過急,沒有讓學生充分地說一說,顯得課堂氣氛不是很好。其次,教師的過渡語、教學語言中有些不精準,說起來自己都覺得別扭。第三,板書設計不合理,沒有跟教學過程同步。第四,時間分配不合理,導致最后的“試一試”操作時間短,“畫一畫”沒有處理。
通過這次試講,給我的打擊很大,可以說把我心中大致構思的第三稿給否定了,我覺得自己在“讀懂學生、讀懂教材、讀懂課堂”這三方面做得真的很不到位,我要認真吸取經驗教訓,認真構思教學設計第三稿,力爭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稿設計的問題總結
在同伴們的交流與研討中,我發現教學設計第二稿仍然存在許多有待解決的問題:
1、教學設計中的過渡語和評語不突出。
2、揭示“中心點和方向”,應在學生充分感知后再概括。
3、把數學萬花筒的圖案以課件動態演示,讓學生在欣賞中加深對旋轉在生活的廣泛應用,這樣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創作、設計圖案的欲望。
4、設計中對學生的預設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