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雜談
【廣東省東莞市寮步藍博小學 王海琴】
〖讓課外閱讀插上興趣的翅膀·開展課前閱讀,豐富課堂容量〗
語文教學是一個開放的教學體系,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是閱讀教學的“雙翼”。聯系課堂教學內容,加強課外閱讀的指導,使學生課堂前后緊密聯系,在不斷地整合、激化、萌生過程中,提高閱讀的廣度、深度、力度,以達到提高語文教學整體效率。在教學《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時,圍繞“我們要和平,不要戰爭”的主題,發動學生搜集相關資料。通過學生的圖片展示、文字說明與教師的課件展示,使學生在與文本的對話中主動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真切感受,提升語文素養。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市橋南陽里小學 胡麗芬】
〖為學生提供素材,有話可寫〗
除了請學生留意身邊的事物外,我還盡量為學生創設情景,提供寫作的素材。比如,在寫場景的作文前舉行運球比賽、拔河比賽,并提示學生邊參加比賽邊觀察比賽場上的氣氛,運動員、拉拉隊員的神態、動作、語言;習作課上播放拍攝早上市場的錄象。在寫家鄉的一種特產時,預先請家長為孩子準備自己喜愛的家鄉出產的一種水果或蔬菜,還帶到課堂上邊觀察、邊品嘗、邊寫作。學習了《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后,學生們對于發動戰爭的侵略者充滿埋怨、仇恨、對深受戰爭災難的人民、兒童充滿著同情,藉著學生的情感甚濃,我讓學生給災民或侵略發動者寫信,因為有了寫作的素材,因此,寫作時,學生們就不再皺著眉頭了。
【江西省九江市潯陽區東風小學 袁楊柳】
〖培養學生自主探究文本·設身處地體驗感情,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一文,飽含著—個孩子對父親的愛和渴望和平、譴責戰爭的真情實感。閱讀此文,既要指導學生浮現父子生離死別時的情景,又要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去置換體驗:如果是你與你父親的生離死別,此情此景,此時此刻你的心情怎樣。這樣體驗,學生就會觸景生情,與文本、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四是抓住特點想寫法,留意領悟表達方法。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是閱讀教學的任務之一。中、高年級學生在自主探究中不能輕視和忘卻這個任務,應該自覺根據課文的行文特點,領悟作者寫作本文所運用的突出表達方法。
【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蠡口實驗小學 姚益華】
〖讓我們詩意地言說行動研究·心起漣漪情涌動,紙牘成篇話心語──教育故事〗
課程行動研究的第一要義就是教育教學實踐。這也是其核心環節。在教學實踐(行動)中,會經常發生一些事情,這些事情往往使人心靈有所撼動,情思不斷涌動。它們就像教學生活中的璀璨明珠,在行動研究的征程上熠熠生輝。我們要善于捕捉這些事例,用生動的語言娓娓道來,使它們成為真正意義的“故事”──“有根有梢,引人入勝,娓娓動聽”。
課堂教學是動態生成的。在有計劃地實施行動研究時,毫無疑問,預設具有彈性。課堂上出現的偶然或突發的事件不是令預設更加優化,就是讓預設和課堂教學走向失敗。但是,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這種生成性環節定能讓預設和課堂教學更加豐滿,在一定程度上給我們以震撼。為了日后參考或警鑒,我們可以將課堂教學案例真實地記錄下來。就像李吉林老師的《情境教學課堂實錄》那樣,完全是師生語言和活動的再現,而不加評說。一位老師一直進行著“鼓勵性評價提高語言效益”為主題的行動研究,在執教了《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后,對自己在提升孩子們悲壯情感方面的重大失敗作了翔實的記錄。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