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雜談
當學生們在學習《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時,當他們通過大量圖片文字了解到許多國家仍生活在戰亂、死亡、恐懼中時,教師讀給學生們的一首詩,“女兒,你走后爸爸第一次想寫詩。居然寫成了!我讀給你聽,你一定能聽懂。你,正值豆蔻年華 ……”(這是2004年9月1日武裝分子占領了俄羅斯一所學校,造成335人死亡(其中半數是學生)后,一位父親寫給遇害女兒的信。)當時許多孩子沉默不語,甚至有兩個同學留下了同情的眼淚。看到學生們已經沉浸于課文之中,教師一下子有了靈感,“現在如果讓你對一些人說點什么,你最想對誰說?說些什么?” 在教師的引導下一個個學生站起來說著自己的心里話。有的同學安慰雷利告訴他不要傷心,并為他有這樣的爸爸而感到驕傲;有的同學雙手合實告慰了雷利父親的在天之靈,并請他放心他的家人都很快樂健康;有的同學對中國的小朋友說要珍惜現在的和平生活……“我想把咱們《國歌》中的幾句歌詞送給還飽受戰爭苦難的人們: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他的發言令教師為之一震,也又一次激發了靈感的產生:為什么不讓他們唱唱《國歌》呢?于是,三十多名學生不約而同的起立,自覺的面向國旗立正站好,“……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進”。下課鈴聲響了,可高亢的國歌聲仍在教室回蕩。課后,幾名學生都在日記中寫到在我們一起高唱國歌時真正感到作為中國人的驕傲、真正感受到了《國歌》對人的激勵,給人的震撼……這些發自于學生內心的感受,這些發自于內心的真摯情感不是就來自于靈感嗎?
【上海市盧灣區第一中心小學 吳 珍】
〖喊出和平的呼聲〗
12月27日,周詠雪老師在總校上了一堂展示課《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周老師從整體感知入手,讓學生就課題提問,帶問題讀課文,重點解決孩子為什么要發出這呼聲從而體會出一個孩子失去親人的巨大悲憤和對和平無比的渴望的真摯情感。教學中,老師以呼聲為主線,激發學生的情感。如上課伊始,讓學生齊讀 “呼聲”,激發學生的情感,感悟語句后,突破難點,引發學生的感情共鳴,再讀“呼聲”后,喊出自己的呼聲,從而升華學生的情感。周老師堅持“以讀為本”,讓學生在讀中悟,悟中讀,不論是感悟讀,還是二、三小節的引讀,都能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讓他們深切地體會到雷利的失父之痛。整堂課書聲瑯瑯,學生的感情一次次得到激發,高潮連連,受到了聽課老師的一致好評。
【浙江省寧波市江東縣第二實驗小學 劉 婷】
〖芻議音樂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作用·導入設計,創設基調〗
又如《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一課中,老師也采用了用音樂輔助課件來積淀全課的感情基調,悲哀的音樂,慘不忍睹的戰爭場面,讓學生的心靈受到撞擊,產生對戰爭的厭惡與憎恨,與課文的作者的呼聲產生了共鳴,于是,整堂課就在這樣一種悲哀、沉痛的氛圍中拉開序幕,也幫助了學生初步了解了課文的主旨,為后文的朗讀與感悟打下了基礎。
【河北省唐山市開平區鄭莊子鄉教育總校 張建榮】
〖“自主學習,自主發展”──對語文課的思考·以情境的創設為支點〗
情境創設,可以激發興趣,可以化抽象為具體,化難知為易懂。如《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和平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要體會和平的可貴以及維護和平的艱難是比較困難的。教學中,可以用戰爭的畫面,讓學生結合課文體會戰爭的殘酷;用維和部隊的感人畫面,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體會和平的可貴和保衛和平的艱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