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雜談
【福建仙游教育局教科室 林高明】
〖對“新課標”的三種誤讀〗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第八冊)這篇文章是講一位孩子的父親參加聯合國維和活動中不幸犧牲,孩子向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寫的一封信。信中宛如一位老練的外交使者在發表宣言,顯得過分的理智,有理有節,字斟句酌,哀而不傷,舍小我而成大我,顧大局識大體極具崇高情懷。說得固然慷慨激昂理直氣壯,可理直氣壯之后情歸何處?魯迅先生稱無情未必真豪杰,而我則要補上一句無情必定假文章。父親去世了,一個孩子居然能如此條分縷析地痛陳世界大事,讓我白嘆弗如。想起《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中董存瑞一拉導火索時,最后說的那一句話:同志們為了新中國沖!在臨死前會說得如此高尚,如此境界?有一個細心的人專門去考證。得出的結果是,當時班長郅順義也一旁,炸藥快爆炸時,董存瑞說了聲,快,快臥倒!其實這話也無損英雄的形象,反而讓人物更真實可信,更親切感人,可為什么我們要追求那種神話式的高大全?其結果,欲益反損,事與愿違!北京清華大學附小副校長,特級竇桂梅場面生動的爆棚和學生心動的缺席。因此,《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令我十分感動。這是一位其貌不揚的老師,他的語言聲情并茂,他的眼神蘊涵豐富,深沉卻不乏激昂,起到了激發和點燃的作用。究其原因,就是教師以自己的動情、動容感染了學生。課文講的是雷利──一個北京二中的學生,在1996年11月8日寫給聯合國秘書長加利的信。作者講自己失去父親和家庭幸福的痛苦,講戰爭對人類和平的威脅,呼吁國際社會停止戰爭。
40分鐘里,對待課文,教師不是浮光掠影地瀟灑走一回,而是引導學生反復揣摩:默讀──思考──想像──朗讀。沒有小組合作學習式的熱烈討論,沒有多個回合的問答。我們看到,教師適當引用教學資源來升華課文表達的情感。比如大量的戰爭死亡數據:1991年,海灣戰爭,12.5萬人死亡;1994年,盧旺達事件,50多萬圖西族人被殺;1995年,阿富汗戰爭,5萬人死亡;1999年,科索沃
戰爭,6.5萬人死亡,幾萬人致殘;2001年,“9?11”事件,3600人死亡;2003年,伊拉克戰爭,幾萬人死亡。1948年至今,有1600名聯合國維和人員壯烈犧牲。讀著這些數字,學生不能平靜了。
緊緊抓住文中爸爸張著的嘴呼喚的“和平!和平!和平”,教師讓學生帶著感情進行反復朗讀,引導學生聯想到每一個“和平”仿佛在向制造戰爭的人呼喊,向發動戰爭的國家呼喊,向一切侵略者呼喊……學生們在發言中這樣表達:一個人的死,影響的是一個家庭;千千萬萬個人的死亡,影響的就是給千千萬萬個家庭帶來不幸!當畫面上出現因為戰爭母親失去兒子、妻子失去丈夫、孩子失去父親、親人那痛苦不堪的表情時,學生們情不自禁地朗讀課文最后一段:“讓二十一世紀那已經能聽到的腳步聲為戰爭敲響喪鐘,讓明天的世界真正成為充滿陽光、鮮花和愛的人類家園!”這聲音響徹天空。聽著孩子們鏗鏘有力的呼喊聲,我流淚了……
【福建省安溪縣教師進修學!×譂櫳
〖深文淺教的幾點做法〗
人教版的大修訂教材和課標實驗教材,有不少課文,文質兼美,但對某個學段的小學生來說,顯得深了。教好這些課文,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值得深入探討。根據文章特點,找準突破的支點以情境的創設為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