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雜談
【河南省洛陽市吉利區吉利鄉中心小學 王心靈】
〖淺談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評價·急功近利──只重結果〗
在我們的課堂中,這種現象還比較突出,我們隨便舉幾個例子。第一,當教學生學生字時,我們常常會先讓學生自讀、自背、自學,然后問學生:“會了沒有?”學生說“會了”,下面開始默寫。學生說“會了”是真的會了嗎?默寫時就發現正確率很低,為什么,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教師沒有關注學生是怎么去掌握這個字的,沒有關注學生學習的方法,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再看一個例子,一位教師在教《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時,板書課題后引導學生讀課題,并且讓學生充滿感情的讀了一遍又一遍。其實,這是典型的只注結果不重過程的做法,學生還沒有理解課文,怎么能充滿感情的讀課題呢!急功近利的思想在日常教學中比比皆是。
【福建省寧德市師范附屬小學 郭正光】
〖建設陣地,加強引導,促進提高──《教育技術促進小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研究》總結報告〗
視聽信息對小學生思想行為的影響極為深刻。在當今社會信息“數字化”、信息傳輸“網絡化”、家庭生活“電器化”的背景下,小學生在獲得量大有益信息的同時,也帶來不良信息的負面影響。學校教育要從實際出發,建設相關的教育陣地,加強對學生的引導,有策略地運用教育技術實施課堂教學、組織課內外活動,同時積極爭取家長、社區的配合,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行為規范的引導,促進他們良好品德與行為習慣的形成。
氣氛感染策略。道德教育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而課堂教學中的這種教育是通過師生“潤物細無聲”情感的交流達到的。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運用電教手段不僅可以提高教學效率、教學質量,而且能更好地發揮了教師主導下的學生主體作用,進一步增加師生情感交流的機會和時間。而形象、直觀的電教媒體更能引起師生感情上的共鳴。如教《十里長街送總理》,一開始使用電教媒體出示周總理的遺像、播放“十里長街送總理”的實況錄像和配樂朗誦錄音……又如教學《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配合課文朗讀,教師播放了一組災難的戰爭鏡頭,一個個血淋淋的畫面,一聲聲孩子悲慘的哭聲……這些情景的創設,都為本課內容的教學創設了良好的氛圍,在特殊氣氛感染下,使得學生動情入境,達到“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浙江省平湖市師范附屬小學 顧巧英】
〖為了語言與精神的協同發展·和平,人類永恒的話題〗
對戰爭與和平的思考始于殘無人道的伊拉克戰爭和每日所看的《參考消息》,零零星星地給孩子們閱讀些有關這方面的時事文章,原本的目的僅是停留在讓他們了解時事,關注世界風云。又恰逢今年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對這方面的關注自然多了幾許。我就著手引導孩子們收集戰爭帶給人類傷害的文章、資料,收集各國人民祈求和平的資料,親自收集了20世紀以來世界各地所發生的暴力沖突的部分資料。在彼此的介紹和閱讀中了解戰爭,了解戰爭帶給人類的無法彌補的傷害,激起了孩子們強烈的和平之愿。他們紛紛寫下了一篇篇洋溢善良正直之心的閱讀體會。
雖然我們交流閱讀的只是整個人類戰爭史上微小的一部分,但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的今年,組織這一主題閱讀活動,顯然具有更深遠的意義。因為為了是電視煤體,還是報刊雜志,都將回顧社會歷史、記住慘痛教訓、遠離戰爭、呼喚世界和平作為重要的內容向人們宣傳報道、深刻剖析。學生們可接觸到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層次的人們對戰爭的控訴,對和平、幸福生活的渴望。同時,也通過主題閱讀了解了中華民族的苦難歷史,深刻體會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