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全冊教案
有這樣一位父親,因擔心自己的孩子無法應付復雜的社會環境,而把三個孩子關在家里與世隔絕,結果先天智力完全正常的三個孩子,到了12歲只相當于一般孩子5歲的水平。
——這樣的案例有很多,看后不能不為之心動:我們的孩子怎么了?我們的教育怎么了?我們家長應該怎樣做?
夏令營的較量
1992年的8月,77名日本孩子來到了中國的內蒙古,與30名中國孩子一起舉行了一個草原探險夏令營,他們年齡在11至16歲之間,每人負重20公斤。
剛上路時,日本孩子的背包鼓鼓囊囊,裝滿了食品和野營用具;而有些中國孩子的背包卻幾乎是空的,只背點吃的。才走一半路,有的孩子便把水喝光、干糧吃盡,只好靠別人支援,他們并不懂什么生存意識和環境意識。
矮小的日本男孩子黑木雄介肚子疼,臉色蒼白,汗珠如豆。中國領隊讓他放下包他不放,讓他坐車更是不肯。他說:“我是來鍛煉的,當了逃兵是恥辱,怎么回去向教師和家長交待?一定要走到底!”在醫生的勸說下,才在草地上仰面躺下,大口大口地喘息。過了一會兒,又爬起來繼續前進了。下午,風雨交加,草原變得更難走了,踩下去便是一腳泥水。運輸車陷進了泥坑里,許多人都沖上去推車,連當地老鄉也來幫忙。可有位少先隊“小干部”卻站在一邊高喊“加油”,當慣了“官兒”,從小只習慣于指揮別人。
當晚7點,隊伍抵達了目的地—大井梁。孩子們支起了十幾頂帳篷,準備就地野炊和宿營。日本孩子將黃瓜、香腸、柿子椒混在一起炒,又熬了米粥,先禮貌地請大人們吃,自己才狼吞虎咽起來。中國孩子,以為會有人把飯送到自己面前。
經過兩天的長途跋涉,中日兩國孩子勝利抵達了目的地狼宿海。
在咱們中國的草原上,日本孩子用過的雜物都用塑料袋裝好帶走。他們發現了百靈鳥蛋,馬上用小木棍圍起來,提醒大家不要踩。可中國孩子卻走一路丟一路東西……
當夏令營宣告閉營時,宮崎市議員鄉田實先生作了總結。他特意大聲問日本孩子:“草原美不美?”
77個日本孩子齊聲吼道:“美!”
“天空藍不藍?”“藍!”
“你們還來不來?”“來!”
這幾聲狂吼震撼了在場的每一個中國人。天哪!這就是大和民族精神嗎?當日本孩子抬起頭時,每個人的眼里都閃動著淚花。日本人滿面笑容地離開中國,但留給中國人的思考卻是沉重的。 (孫云曉 )
【教材分析】
這一“閱讀鏈接”從“享受童年的快樂”這一文化主題出發,安排了“兒時的游戲”的系列內容。教材包括兩部分:一是“我喜歡這樣玩兒”,以“翻繩”“染指甲”“踢毽子”為例游戲的玩法與妙處作了介紹。二是以“昨天他們怎樣玩兒”為內容,意在讓學生更加廣泛地了解過去的或者別人喜歡的各種各樣的游戲。教材附有一張調查表,可以讓學生做簡單的采訪記錄。教材配有提示性的插圖,包括跳方兜、拍手歌、跳皮筋、推鐵環、轉陀螺、編花籃等。
【教學建議】
從學習做人、學習生活與學習語文相結合的角度出發,本“閱讀鏈接”可以搞一次以“兒時的游戲”為內容,以“追尋享受快樂的童年”為主題的語文實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