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全冊教案
第3、4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詳細回憶了小伙伴們玩蘆葉船的情景,使我們感受到了蘆葉船給作者童年帶來的不僅是快樂,還有智慧。首先,普普通通的蘆葉可以做成各式各樣的船,“大闊葉折成大篷船,小窄葉做小舢板。”還有一種“把三五片蘆葉疊在一起,做成三桅桿、五桅桿的大船。”孩子們操作這些船也是得心應手,他們“把船做好后,在船底吐上一口唾沫,跑到小木橋上,把蘆葉船往河中央輕輕地一扔,保險翻不了船。”船順風開走后,孩子們還“用蘆葉卷成喇叭,”吹奏著“歡送它們遠航”。第二天放學回來時,“我們”再去尋找自己的蘆葉船,“誰做的都能認出來”。自然為孩子提供了材料,孩子則從大自然中得到了動手與開發智力的機會。
第5—8自然段講了“我”和表兄到長江邊玩蘆葉船的情景,蘆葉船給我們帶來遐想與希望。表兄說把蘆葉船“放到江里也翻不了”而且還要親自證明給我看,他“順手采來三片蘆葉,折了一只三桅桿的船,在船底吐上一口唾沫,輕輕地放進江水中”,表兄說話的語氣和動作的嫻熟使我們看到生活在江邊的孩子的活潑、聰明和自信。當看到“蘆葉船順著風,頂著浪,越開越遠,一會兒就看不見了。” “我”又驚又喜,而且還引發了“我”無盡的遐想:蘆葉船“是不是也開到長江里了呢?”“是不是也漂到東海里了呢?”隨著蘆葉船越漂越遠,小作者的思緒也是越來越遠,小小的蘆葉船把作者帶入了無限遐想的空間。
文章寫得形象鮮明,生動感人。讀著文字,一幅幅畫面便歷歷在目一般,一只只小小的蘆葉船出現了,又一只只漂遠了,作者那種對童年生活的眷戀,對蘆葉船的喜愛,自然流露筆端。文章的結尾,則給人無盡的遐想,含蓄而深刻。
【教學建議】
有人說過:一個人,不知道玩,那有點傻;不知道怎么玩,那是有點笨。
德國詩人席勒也曾會所過:“只有當人充分是人的時候,他才游戲;只有當人游戲的時候,他才是完全的人。”
以上的觀點、說法不一定全面,也許是站在了帶有浪漫主義色彩的詩人的角度說的。但是,游戲在人生活動中占有重要地位,應該是肯定的。
因此,學習《蘆葉船》一課,在理解層面,應該盡量做到如下幾點:第一、想象、欣賞江南水鄉的優美畫面,感受江南水鄉的生活風貌;第二、體會水鄉孩子的依靠水鄉特有的物質資源,發揮自己的聰慧創造快樂;第三、體會作者的細致與生動地講述經歷的本領。以上是學習這篇課文的重點,更應該成為有滋有味地學習這篇課文的支撐。
1、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問一問學生:你最喜歡玩的是什么?
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格特點的孩子玩的東西應該不同。
(2)提問學生:誰到過水鄉?誰了解水鄉孩子的生活?然后出示課題,引出大家要共同了解的水鄉娛樂方式——玩“蘆葉船”。
2、初讀課文,把握課文基本內容。
初讀課文以后讓學生回答: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什么?
在討論的過程中,引導學生了解作者寫了哪些內容。理清文章的大致層次。
3、討論:作者描述的蘆葉船的哪些地方給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
引導學生細讀課文,深切感悟。
——玩的地方美。引導結合第一自然段體會理解。過程中,可以讓到過水鄉的同學介紹水鄉的有關情景,教師也可以播放有關水鄉的圖像資料,以豐富學生的表象積累,但重點還是讓學生品味語言。比如崇明島上的河道“像蜘蛛網一樣”縱橫交錯,這種迷宮似的水鄉環境,往往是追尋自由快樂的孩子所喜歡的。再看河邊的蘆葦,一個“冒”字說明蘆葦生長的速度極快,而兩個打比方的句子葦芽“像船上的桅桿”,長了一片葉子的葦芽“像升起了綠色的風帆。”不僅形象地描繪蘆葦的樣子,而且讓人領悟到了哪勃勃的春意,從中也能使我們體會到作者對家鄉、對蘆葦、對美好春天的喜愛。